在XX区疾控监督员入驻XX区人民医院工作对接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此召开XX区疾控监督员入驻XX区人民医院工作对接会,这既是一次正式的见面会,更是一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动员部署会。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防协同与医防融合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战略性举措。这项工作,标志着本区公共卫生治理模式从传统的“条块分割”向“一体联动”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
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传统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叠加流行的态势对卫生健康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单纯依靠疾控机构的“单兵突进”或医疗机构的“被动应战”,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时代公共卫生工作的要求。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实现预防与治疗的无缝衔接,是必须完成的时代课题。
因此,疾控监督员入驻医疗机构,绝非简单的形式主义安排,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着眼长远、立足实战的制度性重塑。其核心要义,在于打通医防之间的壁垒,将预防的理念、策略和技术深度嵌入到医疗服务的全流程,让医院不仅成为救死扶伤的“治疗中心”,更要成为精准灵敏的“监测哨点”和坚固可靠的“防控堡垒”。
下面,围绕如何以疾控监督员制度为契机,全面提升本区医防融合水平,讲三点意见。
一、提升站位,深刻把握医防融合的战略内涵与实践要求
医防融合,是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必然选择。必须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来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行动部署到位。
第一,医防融合是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根本之策。回顾过去几年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与教训,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和效能,取决于医防两大体系的协同水平。当疫情来临时,如果医院的“哨点”不灵敏,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报告病例;如果疾控的流行病学调查脱离临床实际,不能准确溯源;如果防治措施不能在医疗机构得到刚性执行,那么整个防控战线就可能出现致命缺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5年世界卫生统计》及相关研究报告分析,全球超过75%的新发传染病源于动物,输入性风险和本土传播风险交织叠加。同时,国内数据显示,约有七成以上的法定传染病病例首诊于各级医疗机构。这一系列数据雄辩地证明,医院是公共卫生风险监测的第一道关口,是防控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前沿阵地。放弃或削弱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无异于自毁长城。推动医防融合,就是要将疾控的专业优势与医院的临床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侦察-预警-响应”一体化闭环体系,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第二,医防融合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健康”理念的核心,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意味着医疗卫生服务的价值取向,必须从被动地治疗疾病,转向主动地预防疾病、管理健康。根据国家《“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的预期性指标,到2025年底,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要持续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要稳步提高。这些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单靠先进的治疗技术,更依赖于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医防融合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路径。通过融合,可以将疾病预防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每一位临床医生,使其在诊疗过程中,同步开展健康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和早期筛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例如,在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时,不仅要开具降压药、降糖药,更要提供科学的膳食、运动处方;在接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不仅要对症治疗,还要主动宣讲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这种“寓防于治、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降低远期医疗负担,是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医防融合是落实医疗机构法定职责的法治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报告、控制、救治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这些责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长期以来,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重医轻防”的惯性思维,将疾控工作视为额外负担,导致传染病漏报、迟报,院内感染控制不严等问题时有发生。疾控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正是以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式,强化对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监督与指导,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落实。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医疗机构自身规范化管理、规避执业风险的客观需要。全院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到,抓好疾…工作,与抓好医疗质量和安全同等重要,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二、明确分工,以精准履职筑牢医防协同的坚实基础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医防融合要从理念走向现实,关键在于医院、疾控中心和疾控监督员三方主体必须厘清职责边界,找准角色定位,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第一,XX区人民医院要坚决扛起疾病防控的主体责任,将“防”的理念融入“治”的全过程。
医院是医防融合的主战场,主体责任必须压实。这种责任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而要具体化为可操作、可考核的制度流程和行为规范,深度嵌入到医院管理的每一个细胞。
一是要在组织架构上实现融合。医院党委要将疾控工作纳入核心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定期部署。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院领导要具体抓、抓落实。必须明确,公共卫生科不是全院疾控工作的唯一承担者,而是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真正的责任主体,是每一个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院、科两级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将传染病报告、院感控制、健康教育等职责明确到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并将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体系。
二是要在业务流程上实现融合。要将疾病预防控制的要求,全面、无缝、刚性地植入到“门诊-急诊-住院-出院”的诊疗全链条。例如,在门诊环节,要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有流行病学史或特定症状的患者进行智能筛查和自动提示,确保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在住院环节,要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和感控规范,坚决杜绝院内交叉感染。根据《医院感染判定标准》及相关要求,医院感染发生率必须控制在国家设定的警戒线以下,力争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在检验环节,要提升对新发、罕见病原体的检测能力,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为临床诊断和疾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要在信息系统上实现融合。信息壁垒是医防融合的最大障碍之一。医院必须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打通临床诊疗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与公共卫生监测报告系统之间的连接。要开发和应用基于大数据的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模块,实现对症候群的自动监测、病例的智能抓取和一键式上报,将临床医生从繁琐的填报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幅提升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目标是法定传染病平均报告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杜绝漏报、瞒报现象。
第二,XX区疾控中心要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与精准赋能作用,当好医院的“专业顾问”和“技术后台”。
疾控中心的角色,要从过去的外部监督者,转变为与医院并肩作战的“战友”和“技术参谋”。派驻监督员不是目的,通过监督员这座桥梁,将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能力精准输送给医院,才是根本。
一是要提供体系化的技术支持。疾控中心不能仅靠派驻的一两名监督员单打独…。要整合流行病学、消毒与感染控制、实验室检测、健康教育、免疫规划等各领域专家,组建一个高水平的“疾控监督员专家团队”。这个团队要与医院建立常态化的对接机制,针对医院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提供“点对点”、“菜单式”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比如,协助医院评估新发传染病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帮助分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指导开展特定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估等。
二是要开展精准化的能力培训。培训不能搞“大水漫灌”,必须聚焦医院的实际需求。要变“请上来讲课”为“走下去带教”,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临床一线,通过现场教学、病例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开展“情景式”、“沉浸式”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务实,重点是提升临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早期识别能力、规范报告意识、职业防护技能和院感控制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发热门诊、急诊科、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医护人员的专项培训,确保他们成为院内疾控工作的“明白人”和“排头兵”。
三是要做好协同化的监测分析。疾控中心掌握着区域宏观的流行病学数据,而医院拥有海量的微观临床诊疗信息。要将这两方面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洞察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疾控中心要定期向医院通报本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态势、病原体变异情况和风险预警信息,指导医院调整防控策略。同时,要协助医院对其内部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如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评估疫苗接种对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等,为临床诊疗和医院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第三,疾控监督员要精准定位、忠诚履职,当好医防融合的“桥梁”、“纽带”和“催化剂”。
疾控监督员是医防融合的具象化身,其工作成效直接决定了这项制度改革的成败。必须明确,监督员的角色不是“钦差大臣”,更不是“找茬挑刺”,而是医院疾控工作的“监督员”、“指导员”和“联络员”。
一要当好“监督员”,做到明察秋毫。监督是基本职责。要聚焦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对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定期开展巡查。巡查不能走马观花,要深入现场,查阅记录、访谈人员、核对数据,及时发现医院在履行疾控职责中存在的制度漏洞、管理短板和执行偏差。对发现的问题,要敢于直言、一针见血,以事实为依据,提出有针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