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XX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参加镇里举办的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并在这里分享我个人的一些粗浅感悟和体会。首先,要感谢镇党委对我们青年干部成长的深切关怀,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开班仪式上,XX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他希望我们能像茁壮的杉木,汇聚成一片庇护一方水土的葱郁森林。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在接下来一个月的学习中,不断对照反思,寻找自己作为一棵“杉木”的成长路径。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从三个方面谈谈这次培训带给我的思考与转变。
一、破除“本领恐慌”,在常学常新中重塑认知框架
坦白说,在接到培训通知之前,我的内心时常被一种“本领恐慌”所笼罩。身处基层一线,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捉襟见肘,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显得有些陈旧。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虽然忙碌,却缺少方向感和成就感,总担心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
XX书记在开班动员时强调,要“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常修常炼才能跟上时代发展”。这次培训班的课程设置,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从党纪法规的深度解读,到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从基层治理的鲜活案例,到公文写作的具体技巧,每一堂课都像一扇窗,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县里各部门领导和镇班子成员的授课,不仅有理论高度,更有实践深度,他们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思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这让我认识到,学习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认知重塑”过程。它帮助我将日常工作中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实践,串联成线、汇集成面,构建起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认知框架。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反思到,过去的“恐慌”源于对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的理解不够透彻。现在,我感到内心多了一份从容和底气。这份底气并非源于掌握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源于掌握了寻找答案的方法和路径。我明白了,破解“本领恐慌”的关键,在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主动将个人的知识更新与全镇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有新提高、能力上有新进步。
二、回归“群众中间”,在身体力行中感悟鱼水情深
培训课程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核心。这让我对自己过往的工作方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复盘。我反思,自己是否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文来文往”的循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思考问题,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传达会议,与群众之间仿佛隔了一层看不见的玻璃。虽然也下村入户,但往往是带着任务去的,听汇报多、听心里话少,脚步很近、心却不一定贴得近。
这次培训通过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让我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感悟。我了解到一些先进地区通过“院坝议事”“交叉式锻炼+沉浸式调研”等方式,真正把办公桌搬到了田间地头,把会议室设在了农家院落。这让我深受启发。群众工作能力,不是一种悬在空中的理论,而是一种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换取的实践智慧。
我联想到之前在处理一项村内基础设施微改造的工作时,起初只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规划方案,向村民进行“告知”,结果遇到了一些阻力。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能换一种方式,不是简单地“为民做主”,而是真正地“由民做主”,先组织几场不拘形式的“院坝会”,泡上一壶茶,让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地谈想法、提顾虑、出点子,或许整个过程会顺畅得多,效果也会好得多。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的需求最真实,他们的办法也最接地气。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拜群众为师,将心比心、以情换情,才能解开群众的“心结”,办好群众的“实事”,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三、守牢“纪律底线”,在常修常炼中筑牢立身之本
这次培训将党纪法规和廉洁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坦诚地讲,过去对于纪律和规矩,我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不能触碰的红线”和“高压线”的层面,是一种外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