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当下,除非你是喊着金钥匙出生,否则,你是否能变得很厉害,多半来自你的学习能力,不管你是开一个早餐店,在企业里工作,或者是自己创业。
等等都和你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有关,而这个能力,来自后天你的学习,丰富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

这本书的逻辑很简单,但是内容不简单。
简单到一句话概括,
如何学会高效率精进自己,首先学会专注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善用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工具,去深入自己内心喜欢的方向,避免过度好高骛远,一直走下去。
重点中的重点,首当是关注。
因为你无法聚焦,你便没有办法继续做任何事,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般,没有一辆汽车,何谈精进驾驶技术。
专注力无法聚焦,最大的杀手,乃是信息干扰。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扰乱着我们大脑的注意力,让其分散在四面八方,最终无法沉下心解决当下的事情。
手机屏幕上闪烁的微信提醒,电视上播出的综艺剧情,又或者是频繁起身去加满杯中的咖啡,这些看似很小的时间片段,却打碎了我们的焦点。
我们通常羡慕别人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一件工作,读完一本书,学到一个知识,都是在夸赞别人,即消费了和我们一样的时间,又收获了咱不曾得到的东西。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小和尚问师傅,得到之前都在做什么,师傅说,做饭、挑水、砍柴。那得到之后呢,师傅依然说,做饭、挑水、砍柴,不过是做饭的时候只想着做饭,跳水的时候只想着跳水。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脑袋里忽然一个激灵,有时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要专注就让自己当下只做一件事就好,其他什么都不要去想。
事实上,我们通常在做的,开车听音频,跑步的时候听一些课程,虽然是身体的两个不同部位在工作,但是效果还是会有折扣,毕竟,你只有一个大脑,稍微分散的一个身体动作,它都会有让你分散焦点。
一心二用,看起来是一个高效的行为,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不过这在作者的书中被认为,既是一个分散焦点的行为,也是一个容易让大脑产生认知负荷的行为。
认知负荷,是书中的一个新概念,至少之前没听过,说的是,大脑能调动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产生脑力活动需要认知资源,如果过多,就会超出负荷。有点像拖拉机拉了太多货物就跑不快的感觉,这时候你在吸取知识或者专心干活的的效率都会降低。
这个负荷有点像理解为的体能上限,也是能够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就像短跑运动员不断去冲刺自己的百米纪录一般。
我们常说,努力读书是为了考上好大学,然后谋一份好的职业,赚更多的钱,这个被作者认为是一种受到外部激励而引发的精进。还有一种是内在驱动,是发自内心去喜爱一些事情,而驱动自己去精进学习。
这两个行为,并没有对错和高低之分,貌似外部激励驱动的案例还不少。
我之前从事IT行业,不少身边的人,就是觉得写程序的工作薪资高,转而自学或者进培训班学习,然后投身这个行业的。这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热度不减,转身这个行业的人头也是如潮涌一般。
书中对此的概括是
外在动机适合推动短平快的行动,而内在动机适合推动长期的、更有挑战性的行动
也就是说,你出自什么目的去精进,它不会对你做这个事情的短期产生一个明显的效果,有可能处于功利心的,短期反而会更加厉害。只不过它会在一个很长的周期内给你一个丰厚的回报。
可能我们都听过这句话,你跌下的高度,决定你后面攀爬的高度。如果把做一件事拉长了看,时间是横坐标,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曲线,不停地高低起伏,而每一次下跌之后,下一次就会更高的崛起。
那为什么说从内心出发的,会更有可能攀爬到更高峰呢,那是因为如果你从功利心出发,大概率会在一起跌落之后就会放弃,毕竟利益当先。

思维导图
一个人在精进的历程中,必须秉承长期主义,急功近利、妄图一飞冲天式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倒会掉到某些陷阱里。
光讲一些精进的概念,那看完这本书,大家可能受不到什么启发,从第五章开始,书中就开始剖析那些大师级的学者或者艺术的巨匠是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打造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也是这几年听到很多的话,很多人都在开始尝试给自己的知识系统构建一个护城河,不管是茅草屋还是铁城墙,有总好过无。
不过学习的体系,无外乎树状或者网状,前者容易理解,就是自己所学的,从上至下。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过的每一个学科,其实就是树状结构,知识点从顶往下,分散开枝散叶。
很多技术书,学科书,就是一个典型,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环环引入。而有些哲学书,小说等,就是网状结构,它们把知识点,像一个蜘蛛网一般串联起来,形成另外一个知识系统,链接到许多学科和知识领域。
不过呢,无论哪一种方式,它都没有觉得好坏,区别就是取决你想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
大多数从事的职业,棋手、运动员和音乐家,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树状的结构,是不是能够从一个话题,引经据典,篇篇大论,对他们而言不是重点,而是能在一个点上突破,超越其他人。
就拿苏炳添和博尔特来说,多的那0.0几秒才是他们拼搏的地方。
而有一些职业,对网状知识系统就有很多要求,我感觉作者采铜就是一类型,你需要写一本精进的书,如果没有网状结构做支持,就没有办法通过一个潜义法的词汇,联想出鲁迅的故事新编,也不可能通过一个溯因推理的概念,找到19世纪的哲学家皮尔士的在一本逻辑学著作。这些都是作者常年积累的网状知识结构在旁引发作用。
不过说回来,一个人的精进之路,最开始还是想清楚什么是“理想中的我”,作者提出一个新词汇,生态位。原本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每个生物在食物链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位置。
被作者巧妙比喻为到社会的内卷之中,每个人要走的路,首先要发现自己处于社会的生态位,这样才能有效进行差异化竞争,最终迈向朝向现实可行的目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