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完善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部门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概述
(一)基本内涵
    预决算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也是公众了解政府活动、监督政府正确使用财政资金、评判政府活动成效的主要依据。因此,预决算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和各级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关精神,预决算公开步入常态化、规范化,财政透明度不断增强。《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财预〔20xx〕xxx号)要求,地方预决算公开要做到公开及时、内容准确、形式规范。所谓及时,是指预决算信息的公开必须注重时效性;所谓准确,是指公开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提供虚假信息,更不能人为编造信息,要让社会公众了解真实的预算及执行情况;所谓规范,是指公开内容应当包含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应当公开的信息,且方便公众查阅和监督。
(二)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均明确将“规范透明”作为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预决算公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从现代经济学理论看,社会公众和现代政府是一种委托和代理的关系,政府受社会公众委托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公众公开全面的预决算信息。从“能不能公开”到“应公开尽公开”,政府预决算公开之路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缩影。
    二是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利运行的重要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财政预算管理规模日益增大,对于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更应当对公众有个交代。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是接受监督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预决算公开是财政领域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预防腐败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抓手。预决算公开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预决算公开可以让公众参与预算管理的过程,帮助公众更好了解政府部门工作成效。不断深化预决算公开,让公众清晰了解政府部门资金的收支情况,对增强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沿革
    预决算公开历经多个阶段。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预算作为国家秘密不得对外公开。19xx年,全国人大《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对中央及地方预算草案进行审查。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同年,《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财预〔20xx〕xxx号)规定,年度终了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人大审议通过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透明预算的有关要求。同年,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20xx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自此预决算公开正式作为各级财政部门、各部门的法定义务。
二、xx市部门决算公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按照财政部和xx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
    20xx年xx市正式开启部门决算公开的序幕。历经十三年,始终秉承“以公开促改革”的目标,持续在“扩面、加力、补短”等方面聚焦发力,积极稳妥推进部门决算公开,取得一定成效。
(一)公开范围不断扩大
    xx市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预算法及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不断深化部门决算公开工作。自20xx年首次公开市级xx个政府组成部门决算以来,逐步扩大公开范围,目前已经扩大到所有基层单位,除涉密信息外,实现全市xxxx多家预算单位决算公开全覆盖。
(二)公开内容不断细化
    为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xx市决算编制说明中逐步增加部门职责、机构设置、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情况、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专业性名词解释等信息,持续推进预算绩效公开,决算公开由“摆数字”转向“显成果”。
(三)公开形式不断优化
    xx市在各级政府或财政部门门户网站和各部门各单位的门户网站,同步开辟“决算公开”专栏,公开形式逐步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决算公开曾被xx日报、北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舆论引导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三、部门决算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xx市部门决算公开在不断推进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从推进过程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主要问题
    一是保密审查不够严谨。决算信息虽然大都表现为一些收支数字,但数字背后却隐含着诸多敏感信息。此类信息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泄密风险。如何将决算公开的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有关保密规定结合起来,部门和单位更需要谨慎对待。
    二是公开方式不够通俗。决算专业性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公众很难读懂复杂的决算报表和报告,造成公众虽然看得见却看不懂。此外,决算信息公开仍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部门在公开决算时,没有充分向公众解释如何阅读和理解决算报表和报告,决算公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是公开渠道不够全面。部门决算公开主要依赖于政府和部门的门户网站,基层单位独立拥有门户网站的占比不高,且缺少利用新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影响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在历年的部门决算公开中,有的单位也因机构改革等各种因素导致获取历史决算信息的渠道不够便捷和畅通,影响了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
(二)问题剖析
    一是政府部门主体意识有待增强。个别部门和单位对决算公开的重要性和法定职责认识不足,没有将决算公开视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接受社会监督的关键环节,对决算公开的质量把控不严,公开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格式不规范,解释说明不清楚等问题时有出现。有的部门内部缺少规范的公开审查和舆情处理流程,一旦出现问题,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是公开信息解读方式有待完善。由于部门决算专业性强,虽然通过文字、报表及各种统计图形对外展示决算信息,但是很多表述和数据依然离不开专业术语,不容易被理解。且由于执行过程中的调整,部分单位部门决算与预算差异仍然不小,也一直引起公众的质疑。除此之外,如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同一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分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等不同口径,由于缺少对具体概念和口径进行详细解读,决算信息的可读性也因此下降。三是决算公开监督机制有待健全。一方面,监督方式较为单一,当前主要还是财政部门监督检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另一方面,监督的约束力不足。部门决算的公开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成熟和可推广的奖惩相衔接的公开机制,监督检查结果未得到及时反馈应用,对积极做好公开工作的部门,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对决算公开出现问题的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不利于提高部门决算公开质量。
四、进一步规范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的建议
    按照财政部的政策规定,参考先进省份的经验做法,xx市财政局课题组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的措施建议,以及下一步深化部门决算信息公开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规范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是转变传统理念,主动接受监督。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的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部门决算公开的重要性,真正将决算信息公开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建立预决算公开问责和奖励机制,多措并举,充分调动部门和单位决算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拓宽监督渠道。积极扩大社会公众对决算的参与度,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决算的监督意识。推动建设“部门预决算公开信息平台”,整合本级所有部门和单位的预决算信息进行集中公开,便于公众进行查询和监督,并在网站设置提问专栏,方便公众与部门互动交流。加强主流媒体在预决算公开领域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帮助公众正确理解、理性认识决算信息。
三是合理界定范围,防范泄密风险。审慎处理公开的决算数据和相关信息,部门和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确定有关界定标准或内容,明确界定公开和免除公开的范围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