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县社会工作系统经验交流会上的授课讲稿: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

在XX县社会工作系统经验交流会上的授课讲稿: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这里,和来自兄弟单位的各位同仁、各位专家,一起探讨交流乡村治理这个课题。说“授课”实在是愧不敢当,更多的是一次“汇报”和“分享”。XX县在乡村治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修正的过程。今天,我就是来抛砖引玉的,希望能听到大家的真知灼灼,给我们传经送宝。
    大家都知道,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这话说得非常形象。神经末梢虽小,但它感知冷暖、传递信号,直接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健康与活力。我们XX县有54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不小。这片广袤的田野,是我们最具活力、最富潜力,也最需要我们去精耕细作的“希望田野”。如何让这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充满活力、反应灵敏、健康强韧,是我们社会工作部门必须答好的一道时代考题。
    近年来,我们XX县聚焦乡村这个大领域,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尝试走一条“小切口·大能量”的实践路径。我们相信,所有宏大的治理叙事,最终都要落脚到老百姓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小事上。所以,我们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力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一点一滴地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治理效能和发展胜势。今天,我就围绕“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这个主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思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固本强基,筑牢乡村善治的“红色堡垒”
    做好乡村治理,千头万绪,根子在哪里?我们的体会是,根子就在基层党组织。这个“红色引擎”不发动起来,马力不足,任何治理措施都可能悬在半空、落不了地。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固本强基,把这个“红色堡垒”筑得牢牢的。
    首先是建强“主心骨”的战斗堡垒。我们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过去,有些村党组织开会,要么是老面孔,要么就是“为开会而开会”,离群众远,离实际远。现在,我们推动党组织活动与村民议事、志愿服务、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比如,村里的“敬老食堂”怎么运营,门口的路灯坏了找谁修,这些过去可能需要层层上报的“小事”,现在就在党支部牵头的网格议事会上,由党员、村民代表、网格员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就议了、定了、办了。党组织成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主心骨”,威信自然就高了。
    其次是激活“领头雁”的先锋作用。一个优秀的村书记,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引擎。我们特别注重选拔和培养那些有情怀、有能力、愿意为乡亲们办事的“能人”担任村干部。同时,我们给他们压担子,也给他们搭台子。县里每年都组织村书记到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开拓眼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一套清晰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干得好不好,不光是上级说了算,更要看老百姓的口碑和村子的实际变化。
    最后是锻造“红细胞”的响应能力。光有堡垒和头雁还不够,必须让每一个党员这个“红细胞”都动起来,把组织的活力输送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我们全面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每个党员负责联系几户群众,定期上门聊家常、听意见、解难题。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矛盾,党员要第一个知道,第一个站出来。这种“点对点”的联系,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精准地送到了群众心坎上。同时,这也是一个信息收集网络,村里的风吹草动、矛盾隐患,都能在第一时间被感知和上报,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把党建工作从“文件里”“会议上”,真正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心坎里”,让党旗在乡村治理的第一线高高飘扬。这个“红色堡垒”筑牢了,各项工作就有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精准滴灌,释放小切口撬动的“民生能量”
    有了坚强的组织基础,接下来就是怎么“干”的问题。我们的思路是,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切口”,用绣花功夫做深做透,以点带面,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这里,我重点分享三个我们着力最深、群众反响也比较好的“小切口”实践。
    第一个切口,是一枚“爱心积分”的点燃效应。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同感,现在农村,特别是偏远一些的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很多留守老人,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但精神上容易感到孤独,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甚至觉得自个儿“没用了”。怎么把这部分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让他们重新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探索的答案是——“爱心积分”。
    这个制度听起来不复杂,核心就是“做好事、存积分、换实惠”。我们联合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共同制定了一套非常接地气的积分细则。比如,主动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加2分;帮助邻里照看小孩或者干点农活,加5分;参加村里的义务植树、清扫河道等公益活动,一次加10分;为村子发展提出好建议被采纳了,一次最高可以加到20分。反之,如果乱倒垃圾、邻里失和,也会相应地扣分。
    积分怎么用?我们在每个村都设立了一个“爱心超市”。这个超市里的商品,不是用钱买,而是用积分换。小到一袋盐、一块香皂,大到一壶油、一袋米,都明码标“分”。这些商品,一部分由县财政适当补贴,更大部分来源于本地企业、爱心人士的捐赠,以及我们社会工作部门牵头对接的各类社会资源。
    这个小小的积分制度,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很多独居老人的生活热情。我给大家讲个真事儿。XX村有位姓李的大爷,快七十了,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他总是一个人闷在家里,院子里的杂草长得半人高,人也没什么精神。刚开始推行积分制的时候,他也不感兴趣,觉得是“瞎折腾”。村里的网格员小王不厌其烦,三番五次上门跟他聊,还半开玩笑地说:“李大爷,您看您把院子收拾利索了,能挣5个积分,换包烟抽抽都行啊。”一来二去,李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小王当场用手机上的小程序给他把分加上了。月底,李大爷用攒下的20个积分,去“爱心超市”换了一袋洗衣粉和两条毛巾。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改变了李大爷。他发现,自己的劳动真的能换来实实在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个儿又“有用”了。从那以后,他像是变了个人,不仅把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看到哪儿有垃圾就顺手捡起来,谁家需要搭把手,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在,他每个月都能攒下一百多分,成了村里的“积分大户”,人也开朗健谈了,整天乐呵呵的。
    像李大爷这样的例子,在全县还有很多。一枚小小的“爱心积分”,撬动的是乡村的“人情味”和“精气神”。它把无形的道德风尚,转化成了有形的价值激励,引导村民们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互帮互助中来。目前,我们县54个行政村已经全面推开“爱心积分”制度,参与的家庭超过了4000户。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八个月,全县的“爱心超市”就兑换了价值约30余万元的各类物资。但我们觉得,比这30万物资更宝贵的,是重新点燃的群众参与感和乡村社会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
    第二个切口,是一碗“敬老食堂”的舌尖温度。
    “一老一小”问题,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老年人的吃饭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的一大难题。老年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买菜、做饭、洗碗,一套流程下来非常辛苦,有时候就随便对付一口,长期下去,营养跟不上,健康也受影响。
    为了托起养老家庭幸福的“食”光,我们从2024年开始,大力推进“敬老食堂”建设。我们的运营模式,总结起来就是“政府扶持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个人支付一点”的“四个一点”模式。
    具体来说,场地由村集体提供闲置房屋,或者由政府出资改造;县财政对食堂的水、电、暖等基础运营费用给予适当补贴;我们积极引入本地有信誉、有爱心的餐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专业运营,确保饭菜质量和食品安全,企业则承诺以接近成本价的微利模式经营;我们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很多本地企业和商户,会定期向食堂捐赠米、面、油、蔬菜等食材;对于就餐的老人,根据其经济状况,每餐只象征性地收取3到5元的费用,对于特殊困难老人则全部免费。
    除了日常的一日三餐,我们还有一个特别暖心的品牌活动,叫“爱心饺子宴”。在XX村,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村里的“敬老食堂”都会格外热闹。这一天,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们会早早地来到食堂,和面、调馅、擀皮,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拉着家常。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大家吃在嘴里,暖在心里。这个饺子宴,吃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陪伴,一种亲情,一种“远亲不如近邻”的生动诠释。它让孤独的老人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也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乡土社会中得到了最朴素的传承。
    截至目前,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建成了18个标准化的“敬老食堂”和35个功能相对简单的助餐点,基本覆盖了老年人口较为集中的村镇,每天能为近1500名老年人提供稳定、便捷、实惠的助餐服务。而我们的“爱心饺子宴”等特色活动,每月都能惠及超过800位高龄和独居老人。一碗热饭,一盘饺子,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连接的是邻里之间的温情,稳固的是乡村社会的和谐。
    第三个切口,是一张“数字大屏”的赋能变革。
    如果说,“爱心积分”和“敬老食堂”解决的是“温度”和“人情”的问题,那么,我们同样需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解决乡村治理的“精度”和“效度”问题。我们县地广人稀,传统的“跑断腿、磨破嘴”的管理方式,在今天面临着效率不高、信息不畅的挑战。为此,我们把“数字建设”作为赋能乡村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招。
    我们与电信等运营商合作,在全县推广“数字乡村智慧大屏”平台。这张大屏,现在已经成了很多村干部的“新农具”,它集成了几大核心功能,我们内部形象地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脑”。
    所谓“千里眼”,就是通过遍布村庄关键路口、河道、林区的高清摄像头,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可视化管理。这不仅仅是为了治安防控,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汛期,村干部坐在办公室,就能实时监控河流水位,提前预警;护林防火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烟点,通知护林员精准处置;村里哪条路有垃圾乱堆,哪个公共设施损坏了,大屏上一目了然,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巡查成本。
    所谓“顺风耳”,就是平台的“云广播”系统。过去村里通知个事情,要么靠大喇叭喊,要么靠人挨家挨户跑,费时费力,还容易有遗漏。现在,村干部在手机APP上输入一条信息,比如“明天上午九点全村老人到XX进行白内障检查”,这条语音通知就能通过村里各个角落的云音箱,清晰地传达到每家每户,紧急情况还能一键呼叫,确保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覆盖率。
而最核心的,是它的“智慧脑”功能。这张大屏整合了乡村地图、人口信息、土地资源、党员分布、网格划分等各类数据。屏幕上,整个村庄的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