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县审计局XX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进点会上的讲话

在XX县审计局XX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进点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XX镇党委原书记XX同志、镇长XX同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进点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对XX镇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一次全面“政治体检”和“专业会诊”正式启动。这既是县委、县政府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既定安排,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压实生态环保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在此,我代表县审计局,对XX镇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即将投入紧张工作的审计组全体同志,以及积极配合审计的XX镇各位同仁,提出几点要求和希望。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时代内涵与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指南。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是悬在领导干部头上的“生态利剑”,也是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指挥棒”。我们必须从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战略视野来认识和把握这项工作。
    首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守护好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林、每一条河流,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职用权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审计过程就是一次政治看齐的过程,审计结果就是检验工作成效的“经验交流”。通过审计,可以有效揭示在政策执行、责任落实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确保政令畅通,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次,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XX县作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我县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县人民在生态建设上付出的巨大努力,截至目前,我县的林木覆盖率已达到35.6%。如何巩固提升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自然资源禀赋,实现更高水平的节约集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通过对资产“家底”的盘点、对资源利用效益的评价、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检视,能够精准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绿色动力”。
    最后,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面广、链条长、责任主体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监督手段,往往难以实现全覆盖、穿透式监管。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对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领域重大决策、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审计,把权力运行的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领域的履职不当和腐败问题,提升区域治理的法治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
    二、聚焦主责主业,准确把握本次审计监督的核心任务与重点内容
    本次审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审计组要牢牢把握审计的核心目标,紧扣“责任”二字,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审计重点。根据审计工作方案,本次审计将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也请XX镇的同志们围绕这些方面,提前做好资料梳理和情况准备。
    第一,聚焦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审视生态环保责任的“落实度”。审计要重点检查XX镇党委、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决策部署方面的情况。比如,“河长制”“林长制”是否从“有名”真正走向了“有实”,巡河、巡林记录是否完整,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处理和闭环管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否得到刚性约束,是否存在违法占用、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等问题,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管控不严的情况;“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是否在项目引进和日常监管中得到严格执行。通过审计,要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是否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在执行中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
    第二,聚焦资源资产管理效益,审视节约集约利用的“成效度”。自然资源是最宝贵的资产,其价值不仅在于存量,更在于利用的效益和效率。审计要深入分析XX镇在土地、水、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管理利用情况。要重点关注土地资源,核查是否存在土地粗放利用、效益低下的情况,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是否到位,闲置土地处置是否依法依规;要关注水资源,审查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是否完成,是否存在违规取用水、水资源浪费等现象;要关注森林资源,检查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管护责任是否落实,是否存在毁林开垦、非法采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审计不仅要查清“有没有”,更要分析“好不好”,通过对资源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推动XX镇在节约集约用地上探索出更多好经验、好做法。
    第三,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审视污染防治攻坚的“推动度”。环境质量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审计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检查XX镇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的履职尽责情况。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有效落实,重点污染源监管是否到位;水环境治理方面,污水处理设施是否稳定运行,是否存在污水直排、偷排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否存在短板;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危险废物监管是否存在风险隐患;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是否按照规划有序推进,是否存在“边修复、边破坏”的问题。审计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剖,倒查背后是否存在监管缺失、执法不严、整改不力等责任问题。
    第四,聚焦相关资金项目管理,审视财政资源投入的“精准度”。生态环境领域的投入资金,是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审计要对各类生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要重点审查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骗取等问题;要关注资金的使用绩效,分析投入的资金是否真正取得了预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存在资金大量沉淀闲置、项目进展缓慢、效益不佳等问题;同时,还要检查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罚没收入、生态补偿资金等是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对资金流的审计,穿透业务流,最终锁定责任流,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强化成果运用,以审计整改一体化推进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审计的生命力在于整改,审计的权威也在于整改。如果审计查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整改,审计监督就会失去意义。这次审计,我们不仅要当好“啄木鸟”,查出“病灶”,更要当好“保健医生”,开出“药方”,与XX镇一道,共同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
一是要在“查病”与“治病”上实现贯通。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就问题查问题,要坚持研究型审计的思路,深入分析问题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