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2025年上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XX县2025年上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2025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创新实施“三级联动、分类施策、长效监管”工作模式,统筹推进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核心的专项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6月底,全县累计排查并建立整治台账的各类短板问题共计18051处,已完成整治8802处,综合整治率达到48.76%,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我县始终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构建起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
    (一)健全三级联动机制,压实落细责任链条。?我县建立了“县级统筹、镇级落实、村级执行”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闭环。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联席会议机制。县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制定全县总体实施方案与年度行动计划,积极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等政策资源,为整治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与资金保障。镇级层面,全面推行“党组织引领+网格化包保”制度。例如,XX镇、XX镇等乡镇创新实行“干部包户”制度,明确包保干部、责任区域和完成时限,形成“定人、定责、定时”的“三定”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带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家园建设。XX镇则深入实践“网格管理、定人定责”模式,将全镇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管理单元,把整治任务精准分解到人、量化到岗,确保了责任无盲区、工作全覆盖。村级层面,由村“两委”组织发动,对辖区内环境问题进行地毯式摸排,建立“一户一档”问题清单与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制度,确保整治对象精准、问题清仓见底,为后续工作的精准施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强化督导考核,确保工作部署落地见效。?我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及县直相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评体系,作为检验干部担当作为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县纪委监委将此项工作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通过“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改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督查,对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有力推动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同时,建立“周调度、月总结、季评比”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乡镇(街道)工作进展汇报,分析研判共性问题与滞后任务,如针对改圈改厕等难点工作进行集中攻坚,确保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
    二、坚持分类施策,精准破解环境整治难题
    我县立足各地实际,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采取差异化的整治策略,下足“绣花”功夫,着力破解整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实施“拆、修、管”分类治理,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提升。?针对排查出的残垣断壁、废弃危旧房等问题,我县采取“拆除消化、修缮重建、监管守护”的分类治理模式。对于“建新未拆旧”、存在安全隐患且无利用价值的废弃房屋,由乡镇(街道)统一组织力量进行集中拆除,或制定激励政策督促农户自行拆除,拆后土地优先用于复垦复绿。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拆除此类废弃危旧房702处。对于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结构尚可且农户有修缮意愿的危旧房,鼓励和支持群众按照村庄规划要求自行修缮加固或申请原址重建,有效保留了乡村肌理和农户记忆。对于涉及历史建筑、宗族产权纠纷或正在进行司法程序的特殊房屋,暂不作拆除处理,而是统一设置安全警示标牌,明确管护责任人,纳入常态化网格监管,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二)深化“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攻克核心整治任务。?我县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作为2025年度人居环境整治的核心战场,集中力量、尽锐出战。
    在“两清”方面,?重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以及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残垣断壁。上半年,全县累计排查并完成整治残垣断壁1144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7951处。XX镇清理乱堆乱放点达1700余处,XX镇则拆除加固了49处残垣断壁,村庄公共空间得到有效释放,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在“两改”方面,?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畜禽圈舍改造。我县将农村户厕改造作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上半年完成户厕改造285座,改造不规范畜禽圈舍26处。目前,全县已开展“厕所革命”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4.36%,并逐步建立起“县有管护中心、乡有管护站、村有协管员”的三级运维体系,确保厕所“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
    在“两治”方面,?着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提升村容村貌。我县正加快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寨比例稳步提升。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半年完成288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整治,并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低成本、易维护的治理模式,向着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目标稳步迈进。
    三、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整治工作成果
    我县深刻认识到“三分建、七分管”的重要性,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整治成果能够长期巩固并持续提升。
    (一)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我县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一是将环境卫生整治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在环境保洁、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积分超市”模式。XX街道等地的实践表明,通过设立“积分兑换”奖励机制,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美化庭院等行为均可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环境越美、积分越多、生活越好”的良性循环。三是创新治理工具,探索设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和环境整治“清单制”,定期对环境卫生先进和后进的农户进行公示,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四是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通过召开“坝坝会”、院落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乡贤能人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到环境整治的监督和实践中,实现了“清理一处、规范一处、靓丽一处”的良好效果。
    (二)完善常态化管护体系,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为防止问题反弹,我县着力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管护网络。一是全面落实村级网格员制度,明确网格员的巡查职责,建立了“发现问题—即时上报—限时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环境问题能够被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二是针对整治过程中的共性难题,如大件废弃物、建筑垃圾等的清运,探索形成了“机械集中拆除+人工分类清运+土地复垦复绿”的标准化作业模式,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保障了作业安全。三是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智慧管护平台。特别是在“厕所革命”后续管护中,推动建立“一户一厕、一厕一码、一码一档”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户厕建设、使用、维修、抽粪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与数据追溯。同时,对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引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和智慧化运维,提升了设施的运行效能。
(三)强化资金保障与绩效导向,确保长效运行可持续。?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管护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我县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级下达的专项补助资金,并按照“因素法”原则,结合各乡镇的整治任务量、工作绩效、群众满意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分配,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资金使用严格遵守规定,坚决杜绝用于“大拆大建”、形象工程等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乡贤力量参与,并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补助、村民适度付费、社会力量赞助相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