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5年监督工作计划,6月上旬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带领调研组对我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部分社会救助机构、经办窗口,走访困难群众,召开部门工作汇报座谈会,与基层工作人员座谈交流,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坚持托底线、救急难、补短板,不断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一)社会救助机制持续健全。以全省大救助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为重点,社会力量多元参与为补充,构建“1+8+2”社会大救助体系;强化救助部门联动,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公共服务七优享弱有众扶工程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定期沟通调度;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现主动发现、分级预警、精准帮扶,变“事后救助”为“事前预防”,对不符合救助认定条件但有帮扶需求的,转介“助联体”提供多元化帮扶,截至2025年6月底,全区低保1739户2051人,低边62户183人,特困22户22人。
(二)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落实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截至2025年5底,月低保标准为1301元,比2020年底提高26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为2255元,比2020年提高418元。建立健全医疗费用负担封顶机制,对于特困、低保、低边人员的就医购药费用经结算并享受各类医疗补助后由个人承担的合理医疗费用超过标准部分给予100%兜底保障,有效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2024年度,救助3户3人,救助金额26894.25元,综合保障率90.75%。
(三)社会救助工作更加规范。优化救助申请流程,落实“一证”通办、社区代办,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的有关通知》,细化形成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服务的“16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精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采取“线下走访+线上查验”的方式进行家庭经济状况复核,确保“应退尽退”,线下走访3000余户困难家庭,线上查验核对报告1000份,已追缴违规享受低保金60余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期盼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一是社会救助尚未形成合力。社会救助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相关责任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平台载体,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并存,如曾出现人员死亡或入狱后依然领取相关待遇、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政策门槛过高等问题。二是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不平衡性。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影响,全区街道、村(社)之间在救助资金的投入、救助标准、救助覆盖面等方面,差距较为明显;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短缺,获得医疗护理服务难、成本高,区内敬老院(福利院)在硬件建设和管理水平上与周边城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行社会救助对象以户籍人口评估家庭收入和资产情况为主,一些“人户分离”的常住外来人口还无法完全享有社会救助权益。三是制度的探索与创新有待深化。对已脱困的低保人员,如何促使和引导其主动申请退保,在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立、激励就业等政策制度层面上不够完善;在防止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上存在以行政单位为标准“一刀切”和技能培训“一锅粥”等现象;在教育救助上,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因对“救助”认知偏差,出于自尊拒绝帮助,但通过相关系统判定需救助的人员,政府受上级考核压力仍需落实,导致执行矛盾。
(二)社会救助能力有待加强。一是社会救助模式存在局限性。当前社会救助体系仍以资金补贴、物资发放等传统物质帮扶为主,在服务救助层面发展滞后,像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社会融入指导、个人能力建设等非物质性服务供给短缺,难以满足救助对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基层救助能力亟待提升。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面临人员与资金双重瓶颈,岗位多由兼职人员兼任,人员流动性大且专业资质不足;各级“助联体”相关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尚未彻底打通。三是救助信息未能充分互联共享。目前已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但部分困难群体在外地就业、打零工收入、在外地因工致残已获得相关补偿等情况,存在“谁来举证、如何验证、能否采信”的困难,容易引发矛盾和争议。
(三)社会力量参与有待提升。一是救助资金来源单一。当前社会救助资金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占比90%以上。社会捐资积极性不高,筹资渠道少、数量小,部分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社会救助的企业和个人,因找不到合适可信的渠道,存在救远不救近现象。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度不足。现阶段区内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支持系统还不够健全,整合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能力较弱,各种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联动不够紧密,还未形成多元协同的救助格局。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会救助工作,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整体效能,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统筹协调,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一是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完善由民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压实责任部门职责。加快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转型升级,深化信息共享联审机制,提升主动发现救助对象能力,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型。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体系。加强城乡救助资源统筹,强化对困难群体的需求评估机制、资源对接和精准服务机制,缩小区域救助水平差距。合理划分救助圈层和对象类别,完善不同救助对象分层管理机制,对“人户分离”的常住外来人口,结合慈善项目、公益力量、应急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