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第X中学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XX市第X中学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年中,我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铸魂工程,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全方位筑牢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现将本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政治统领,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根基
  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育人成效,必须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此,学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从责任、制度、队伍三个维度入手,构建了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领导体系。
  (一)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层层传导的责任体系
  学校党委坚决扛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构建了“书记统揽、班子协同、支部主抓、全员参与”的四级联动责任格局。一是明确领导核心。校党委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重要议事日程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全年主持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4次,定期听取专题汇报,对重大问题、重点环节、重要任务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确保工作方向不偏、靶心不移。二是夯实“一岗双责”。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分管的德育、教学、科研、后勤等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融入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三是深化支部堡垒作用。全面推行“党建+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将党支部建在教学一线、年级一线,各党支部书记作为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与校党委签订《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位党员教师,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闭环,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二)健全制度保障,织密常态长效的管理网络
  制度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障。学校党委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工作规范化、长效化。一是完善核心制度。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于2025年3月修订并印发了《XX市第X中学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工作职责、任务清单与追责情形,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二是创新工作载体。为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学校于年初启动实施了“‘红色铸魂、青蓝接力、阳光护航、清风校园’四大行动”,将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具体化、项目化。通过“红色铸魂”行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青蓝接力”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阳光护航”行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清风校园”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三是强化考核激励。将意识形态工作表现作为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考核促效”的闭环管理机制,有效激发了全校上下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生动力。
  (三)聚焦“关键少数”,激活示范引领的“头雁效应”
  学校党委始终把抓好干部和教师这两支“关键少数”队伍作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核心环节。一是提升中层干部政治能力。实施“中层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学、校外专家辅导报告、赴XX红色教育基地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全年组织集中培训6次。重点加强对复杂舆情、突发事件的政治鉴别力、分析研判力与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锻造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管理队伍。二是建强支部书记骨干队伍。依托校内培训和上级调训,着力培养基层党支部书记成为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确保教学骨干和党务骨干双向成长,以党支部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全体党员教师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站稳立场、敢于亮剑,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二、深化立德树人,夯实主流价值观念认同根基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大思政”视野统筹育人资源,着力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课程思政为支撑、实践活动为延伸的“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
  (一)突出课程主渠道,建强思政育人核心阵地?
  学校始终坚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核心定位,集中力量建强思政育人主阵地。一是强化战略保障。将思政课建设列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课程”,在师资配备、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上予以优先支持。校领导班子带头践行“三个一”机制,即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授1次思政课、深入课堂听1次思政课、主持召开1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会,以上率下,营造了全校关心、支持、建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专题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充分挖掘XX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XX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发了《讲好XX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等校本课程,让思政课更具XX特色、更富时代气息、更有理论深度。三是提升教师素养。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专项计划”,通过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外出研修等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2025年,我校1名教师在省级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篇教学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二)推进课程思政,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
  学校积极探索“党建+课程+德育”的育人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是构建协同机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德育工作者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团队,定期开展集体教研,共同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二是打造示范标杆。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语文课中融入家国情怀,在历史课中强化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物理课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体育美育中培养拼搏精神和审美情趣。2025年,学校共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汇编了《XX市第X中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实现了“门门课程有思政,课课教师讲育人”的目标。三是完善资源共享。建成“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系统梳理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要点,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优秀经验,形成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拓展实践载体,打造沉浸体验的“第二课堂”
  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感、可知、可信。一是深化红色研学实践。依托XX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常态化组织“传承红色基因,讲好XX故事”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2025年共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2400余人次走进XX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等地,通过现场教学、情景再现、故事宣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感悟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血脉。二是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以校“XX公益社”为龙头,构建了“团委统筹、社团主导、全员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围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助老扶弱、大型赛会服务(如高考服务点等领域,年度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师生参与率达75%,在奉献社会中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三是繁荣社团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发展,培育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社”“模拟联合国”等理论学习类、科技创新类、文化艺术类精品社团30余个。通过举办校园读书节、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年度开展各类社团活动超过150场次,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TAM和价值认同。
  三、健全工作矩阵,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学校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以构建“大宣传、大安全”格局为目标,全面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优化宣传布局,唱响校园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