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个座谈会,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场“诸葛亮会”,更是一次“加油鼓劲会”。最近这段时间,我用了3个半天时间,走了全镇12个社区,实地看了“银龄互助站”“小太阳托管班”“乡贤评理堂”等8个社会组织服务点,和20多位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聊了家常。刚才,又听了7家社会组织的交流发言,说实话,我既感动又振奋——感动的是大家扎根基层的情怀,振奋的是基层治理正涌动着越来越鲜活的“群众力量”。
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回望来时路,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温暖足迹”;二是把准当下脉,理清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破题关键”;三是锚定新征程,凝聚起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约数”。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群众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们镇的社区从原来的3个扩展到12个,常住人口突破8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21%,18岁以下儿童占17%,“一老一小”服务、邻里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关爱等需求像潮水一样涌来。单靠社区“两委”7-9名干部,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中有退休教师牵头的“四点半课堂”,有宝妈群体组成的“亲子志愿服务队”,有乡贤老板资助的“社区公益基金”,还有非遗传承人创办的“传统手工艺工坊”。这些“草根组织”,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填补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
他们的服务,是“敲得开家门”的温度。去年冬天,我到光明社区调研,遇到82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周啊,你们社区的小陆姑娘每周三都来帮我买菜,比亲孙女还贴心。”小陆是谁?她是“暖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这个由5名“90后”姑娘组成的团队,专门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开展“时间银行”服务——年轻人为老人买菜做饭、陪诊就医,记录下的“时间”将来可以兑换自己或家人的养老服务。目前,“暖夕”团队已经发展了42名固定志愿者,服务老人127位,累计时长超3000小时。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镇还有很多:比如“银龄互助队”的老党员们,每天轮流在小区巡逻,帮住户收衣服、提醒关燃气;“宝妈帮”组织的“旧物置换市集”,让闲置的玩具、书籍在邻里间“流动”起来,既解决了收纳难题,又增进了感情。这些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融入日常”。
他们的参与,是“解得了难题”的智慧。社区治理难,难在矛盾多样、诉求多元。过去,我们遇到邻里纠纷,往往是“社区干部当调解员,两边劝和”;现在,社会组织成了“生力军”。比如“乡贤评理堂”,由15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专门处理“鸡毛蒜皮”的麻烦事。今年6月,福兴小区两户居民因为阳台滴水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差点动手。“乡贤评理堂”的陈大爷带着团队连续3天上门,先听双方倒苦水,再带着他们看《民法典》相关条款,最后提议在阳台加装导水管道。问题解决后,两户人家还主动加入了“乡贤评理堂”的志愿者队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镇社会组织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26起,成功率9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群众的问题,群众最有办法;基层的智慧,藏在群众中间。
他们的成长,是“聚得拢人心”的纽带。社会组织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更在于激活了多少人。比如“青禾”公益组织,最初只有3名大学生村官,现在发展成拥有120名成员的团队,涵盖教师、医生、企业职员等不同群体。他们发起的“社区读书角”项目,不仅捐了5000多本书,还每周举办“亲子共读”“老人故事会”,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从“点头之交”变成“微信好友”。前几天,我在“青禾”的活动群里看到,有位家长发消息说:“以前孩子放暑假就‘宅’在家里玩手机,现在每天去社区读书角,还认识了新朋友,我们当家长的终于能松口气了。”这就是社会组织的魅力——它像一根“魔法棒”,把“原子化”的个体重新连接成“共同体”,让社区从“居住的地方”变成“温暖的家”。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现实挑战,需要我们直面“成长的烦恼”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还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我们镇特有的,需要大家一起“把脉问诊”。
一是“供需错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社会组织“一腔热血”,但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对不上焦”。比如,去年有个团队想在社区开展“书法培训”,结果报名的人寥寥无几——后来一打听,社区的年轻人大多上班,老人更喜欢“广场舞教学”;孩子们放暑假,家长更希望有“作业辅导”或者“科普实践”。这说明,有些社会组织还停留在“我想做什么”,而不是“群众需要什么”。
二是“专业能力”的短板亟待补齐。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是“热心人”,但对社会工作方法、项目管理、资源整合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比如,有的团队开展活动全凭“经验主义”,没有做需求调研,导致活动效果打折扣;有的团队缺乏财务规范意识,资金使用流程不清晰,影响了公信力;还有的团队“单打独斗”,没有和其他组织、社区、企业形成联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是“可持续性”的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社会组织依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捐赠”和“志愿者无偿服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比如,“小太阳托管班”每年运营成本约8万元,虽然有企业赞助3万元,社区补贴2万元,但剩下的3万元主要靠志愿者自筹,长期下去难以为继。特别是一些刚起步的小型组织,连基本的办公场地、活动经费都没有,只能“打游击”。
四是“政策支持”的力度还需加大。虽然我们出台了一些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的文件,但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如,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流程还不够简化,部分符合条件的团队因为“材料不全”“流程不熟悉”没能及时登记;社区公共空间对社会组织的开放程度还不够,有的活动室“平时锁着门,用起来找熟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中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深度”和“支持精度”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社会组织不是“配角”,而是“主角”;不是“帮手”,而是“伙伴”。我们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推动社会组织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三、凝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强大合力,共绘“共建共治共享”新画卷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镇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试点”的攻坚之年。做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关键要做到“三个转变”:从“管理”到“服务”,从“输血”到“造血”,从“零散”到“系统”。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四件事”。
第一,聚焦“精准需求”,让服务更“对味”。服务群众,首先要“把准脉”。各社区要建立“需求清单”制度,通过“敲门行动”“院坝会”“线上问卷”等方式,每季度收集一次居民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困难群体、新就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社会组织要主动对接社区,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