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前一阶段我市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规范网络供餐经营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市公安局食药环支队负责人、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等。刚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好,既总结各自的特色做法,也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供餐作为一种新兴的餐饮服务模式,凭借其便捷、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2024年我市网络订餐订单量达到了1.2亿单,交易额突破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5%和30%,网络供餐已经成为我市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网络供餐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部分网络供餐单位无证无照经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不到位、食品原料进货查验不严格、加工制作环境脏乱差、配送过程存在污染风险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网络供餐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体现,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各项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二、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准确把握当前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形势
前一阶段,全市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对网络供餐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迅速开展拉网式摸排,摸清了网络供餐单位的底数。针对网络供餐单位大多分布在城中村,位置隐蔽、流动性大的特点,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执法人员深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对辖区内的网络供餐单位进行了全面摸排。截至目前,全市共摸排网络供餐单位5600余家,建立了详细的台账,为后续的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摸排过程中,执法人员还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开展入户走访宣传,向经营户广泛宣传网络供餐单位经营规范,重点对证照资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卫生环境、进货查验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讲解。对于商家存在的个性问题,如部分商家食品原料储存不规范、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等,执法人员提出了针对性改进建议,并要求限时整改,指导督促网络供餐单位规范经营。据统计,通过宣传和指导,已有800余家网络供餐单位主动进行了整改,经营行为得到了明显规范。
二是严格“五个一批”分类整治标准,有效净化了网络供餐市场环境。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多轮次检查,对网络供餐单位进行了分类整治。清理取缔了一批无证无照或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经营单位,共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单位230余家,查处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单位180余家;整改提升了一批存在一般问题的商家,帮助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卫生条件,共有1200余家商家通过整改达到了规范经营的要求;查处处罚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对存在使用过期食品原料、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商家进行了严厉处罚,共查处违法案件350余起,罚没款金额达到560余万元;提档升级了一批有条件的商家,鼓励其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设备,已有300余家商家完成了提档升级,经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打造示范了一批优秀网络供餐单位,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共打造示范单位150余家,有效改善了网络供餐单位的经营环境。
三是强化食品配送全链条管理,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了网络供餐包装环节,要求经营户使用食品级包装材料,全面推广食安封签。目前,全市网络供餐单位使用食品级包装材料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食安封签的使用率达到了85%以上。对于特殊食品,如冷食类食品、生食类食品等,要求配备专业冷链设备,确保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安全。同时,要求无堂食商家设置独立取餐窗口,阻断配送人员进入后厨通道,降低交叉污染风险。据统计,全市已有4200余家无堂食商家设置了独立取餐窗口,有效降低了交叉污染的风险。
四是积极推动社会共治,形成了监管合力。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动协调联动街道、社区网格员,发挥其前沿哨所作用,准确掌握网络供餐单位现状。全市共动员街道、社区网格员2000余名参与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收集各类线索800余条,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积极对接美团、饿了么等网络供餐平台,严格按照标准对新接入平台以及因不合格下线整改的餐饮单位进行联合验收。共联合验收新接入平台的餐饮单位1200余家,验收因不合格下线整改的餐饮单位500余家。向平台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严格资质审核、规范信息公示、加强日常管理、强化配送管理、完善投诉处理机制等。推动平台与外卖(无堂食)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目前已有3000余家商户实现了“互联网+明厨亮灶”,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商家的加工制作过程。联合推进食品安全“吹哨人”选定和外卖示范街、区、店打造等,共选定食品安全“吹哨人”500余名,打造外卖示范街15条、示范区20个、示范店200余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网络供餐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仍有一些商家存在侥幸心理,不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监管执法力度还不够均衡,一些县(市、区)存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三是技术监管手段相对滞后,对网络供餐平台的线上监测能力不足,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线上违法违规行为。四是社会共治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知道如何维权。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下一阶段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下一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升网络供餐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一)进一步压实网络供餐单位的主体责任。网络供餐单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是要严格落实证照资质管理要求,确保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并在网络平台上公示相关信息,不得无证无照经营。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三是要严格执行食品原料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食品原料来源可追溯,不得使用过期、变质、不合格的食品原料。四是要规范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保持加工场所卫生整洁,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程,防止食品污染。五是要加强食品配送环节管理,使用符合要求的包装材料和配送设备,确保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安全。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供餐单位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主体责任的单位,要依法严肃处理。
(二)进一步加强网络供餐平台的监管。网络供餐平台作为网络供餐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履行好管理责任。一是要严格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确保入驻商家具备合法的经营资质,并对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二是要规范商家的信息公示,要求商家在平台上如实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原料来源等信息,不得虚假宣传。三是要加强对配送人员的管理,建立配送人员健康档案,定期组织配送人员进行健康检查,规范配送人员的配送行为,确保食品配送过程中的安全。四是要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要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消费者。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网络供餐平台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平台责任约谈制度,对平台履行管理责任不到位的,要依法进行处罚。
(三)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保持对网络餐饮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一是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增加对网络供餐单位的检查频次,重点检查证照资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原料进货查验、加工制作环境、食品配送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网络供餐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无证无照经营、使用过期食品原料、虚假宣传等,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