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总结前段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扎实推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于经济发展而言,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于社会治理而言,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基础工程”;于市民福祉而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全市上下协同发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一是制度框架基本成型。我们相继出台了《XX市推行信用承诺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信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二是信息归集共享实现突破。依托“数字XX”建设,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建成,已成功对接上级信用平台,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突破5亿条,基本实现了对市场主体的全覆盖,长期困扰我们的“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三是信用应用场景初步拓展。在行政管理领域,信用承诺制得到应用,简化了办事流程;在金融服务领域,“整村授信2.e”模式和“三信”融资应用在农村地区稳步推进,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题;在社会生活领域,信用理念逐步渗透。四是重点领域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建立了政府诚信档案系统,对政务失信行为开展专项治理,政府公信力持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短板与弱项。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对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
首先,数据赋能的深度有待挖掘。尽管信息归集量有了很大提升,但数据的“含金量”和应用效能还不够高。部分数据存在更新不及时、标准不统一、质量不高等问题。数据从“归集”到“善用”的转化渠道尚不通畅,信用信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远未被充分激活。
其次,应用场景的广度有待拓展。目前,我市的信用应用主要集中在部分行政审批和金融领域,与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不足。“信易批”“信易贷”的覆盖面还不够广,“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等惠民便企的应用场景创新不足,信用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给市场主体带来的便利度还不够直观、不够强烈。
再次,体系建设的均衡度有待提升。“四大体系”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相对而言,政务诚信和商务诚信建设推进较快,而社会组织诚信和自然人诚信建设则相对滞后。社会层面对信用的认知度和参与感仍有不足,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涵养和培育。
最后,奖惩机制的闭环度有待形成。联合奖惩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在实际运行中,“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惩戒力度和威慑力有待加强。同时,对守信主体的激励措施相对单一、力度偏弱,“守信受益”的价值导向不够鲜明,信用的价值未能充分彰显。?
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必须集中力量攻克的堡垒。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啃硬骨头的精神,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切实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有”向“优”、从“量”向“质”转变。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第一,聚焦数据融通,筑牢信用建设的坚实根基
数据是信用体系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数据融合共享,信用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下定决心,彻底打通数据壁垒,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一要强化平台枢纽功能。要以“数字XX”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这不仅是一个数据中心,更应是全市的信用“大脑”。要制定严格的数据接入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在明年上半年之前,所有市直单位、各县市区的政务数据实现与市级平台的全面对接、实时共享。
二要提升数据归集质量。要从源头上抓好数据标准化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目录和数据标准规范,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要拓宽数据采集渠道,不仅要归集公共管理服务中产生的信用信息,还要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合规引入水、电、气、通信、金融等领域的非政务信用数据,构建全景式的信用画像。力争到明年年底,平台归集数据总量突破10亿条大关。
三要保障信息绝对安全。要深刻认识到信用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这关系到每个企业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划定数据应用的红线和底线,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确保数据在采集、存储、使用、公开等全流程中的安全可控,严防信息泄露和滥用,切实保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二,聚焦场景创新,释放信用应用的综合效能
信用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过应用。要坚持务实管用原则,大力实施“信用+”工程,将信用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让信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一要深化“信用+政务服务”。要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在更多行政许可事项中,对信用状况良好的申请人,提供“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绿色通道”等便利化服务。要基于信用评价结果,探索建立审批“白名单”制度,让守信者享受极简审批、极速办理,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二要深化“信用+市场监管”。要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传统监管模式。对信用等级高的市场主体,要“无事不扰”,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信用等级低、存在风险隐患的市场主体,要“利剑高悬”,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实施高频次、大力度的检查。通过差异化监管,实现监管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监管效能的最大化。
三要深化“信用+普惠金融”。要继续擦亮“三信”融资品牌,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市信用平台,大力开发“信易贷”产品。要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将企业的纳税、社保、环保、司法等信用信息作为授信的重要依据,让更多信用良好的企业凭借“无形资产”获得“有形资金”的支持。
四要深化“信用+社会治理”。要将信用应用延伸至民生领域。在公共资源交易、保障房申请、人才引进等方面,全面引入信用核查。要积极探索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家政服务、共享经济等领域,创新守信激励产品和服务,比如为“诚信市民”提供公交优惠、景区门票打折、免押金租赁等,让诚实守信者在日常生活中享便利、得实惠。
第三,聚焦协同共建,构建全民守信的良性生态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四大体系”建设,营造人人讲诚信、事事重信用、处处有信用的濃厚氛围。
一要做强政务诚信这个“风向标”。政府是社会信用的表率。要持续开展政务失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杜绝“新官不理旧账”、政策承诺不兑现等失信行为。要将各级政府和公务员的守信践诺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建立政务诚信监测预警机制,让政府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承诺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二要做实商务诚信这个“压舱石”。要强化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