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单位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时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集中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刚才,几位同志结合各自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谈了认识体会,讲得都很好,有深度、有思考,达到了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预期效果。这充分说明,大家在会前是认真做了准备的,原原本本地学了,结合实际地思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学习好、运用好这部重要著作,对于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围绕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XX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我再讲五点意见,与同志们作个交流。
第一,在深学细悟中铸魂信仰,筑牢绝对忠诚的政治根基
思想上的统一是党的团结统一最深厚最持久、最可靠的保证。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首要任务就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这部著作所蕴含的,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是要原原本本学,把握精神实质。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要逐字逐句研读原文,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深刻认识到,这部著作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每一个论断、每一项部署,都源于深邃的历史洞察、宏阔的时代视野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只有沉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才能真正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是要融会贯通学,构建体系认知。学习理论最忌讳碎片化。要将第五卷的学习与前四卷的学习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我省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第一卷到第五卷,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循着思想发展的脉络,在系统学习中感悟真理力量、实践伟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丰富发展的,是如何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
三是要笃信笃行学,实现知行合一。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让对党忠诚从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思想深处的自觉。要通过学习,让“四个意识”触及灵魂,让“四个自信”发自肺腑,让“两个维护”融入血脉、铸入骨髓。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能确保XX的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看是否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在知行合一中决胜托底,扛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用大量篇幅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对于XX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紧扣“2025年阶段性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这一核心目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招实招。
一是要聚焦目标,保持战略定力。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市委提出的目标,是经过科学研判、深思熟虑后确定的,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超过10%,经济总量要冲刺180亿元大关。这些数字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始终与市委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抓发展上来,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要扭住关键,强化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项目作为支撑。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立足XX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力以赴把经济搞上去、把项目攻下来、把招商落到地。当前,总投资超过27亿元的XX水库建设正在稳步推进,XX储配煤基地二期、XX水泥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大巴山XX富硒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在加紧建设。这些项目就是XX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各相关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强化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要优化结构,增强发展后劲。要坚持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在农业上,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做强XX黑鸡、天麻等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在工业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服务业上,要围绕建设大巴山国际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的目标,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总量突破120亿元。
第三,在躬身实践中捧出赤诚,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站稳群众立场,厚植为民情怀。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要充分运用好“四下基层”这一重要工作方法,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要躬身践行“一线工作法”,到矛盾最突出、情况最复杂、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巧用善用“一条板凳话民情”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主动叩响群众家门,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议一席话,在拉家常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
二是要办好民生实事,增进人民福祉。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要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上。要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具体问题,每年扎扎实实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比如,正在建设的扶贫水产养殖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60万元,能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这样的项目就要多上一些,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是要依靠群众力量,汇聚发展合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畅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鼓励群众为XX的发展出谋划策。无论是乡村振兴、城市建设,还是社会治理,都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四,在风险防范中绷紧心弦,守住安全稳定的发展底线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此有深刻论述。XX地处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安全生产任务繁重,必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一是要树牢底线思维,压实安全责任。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运用好“五预”“五全”工作法,将安全生产责任压实到每个层级、每个岗位、每个人头。要用好“红黑榜”通报机制,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形成强大震慑。
二是要聚焦重点领域,排查风险隐患。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必须常态化、制度化。要紧盯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燃气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实现动态清零。尤其当前正值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