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财政局2025年新入职干部廉政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来了25名新入职干部,你们的加入为市财政局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全市财政事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财政部门是政府“钱袋子”的守护者,是资源配置的“操盘手”,每一笔资金分配、每一项预算安排、每一次支付审核,都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在大家开启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开展廉政集体谈话,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大家认清风险、守住底线的必要提醒。希望通过今天的谈话,大家能深刻认识财政岗位的廉政意义,明晰行为边界,以廉洁自律的姿态走好履职每一步。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认清财政岗位特殊性,筑牢廉洁履职思想根基
财政工作的核心是“管钱、管账、管资源”,与权力、资金直接关联,廉政风险贯穿工作全流程。新入职干部首先要深刻理解财政岗位的特殊性,从思想上树牢“廉洁是生命线”的意识,为今后履职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一)财政岗位的廉政风险具有“高关联性”,必须时刻警惕
财政部门是资金流转的“中枢”,从预算编制、资金拨付到项目评审、监督检查,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廉政风险点,且风险往往与“资金使用”直接挂钩,一旦失守,不仅个人会栽跟头,更会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比如,在预算执行环节,若对资金拨付的审核把关不严,可能出现“人情款”“关系款”,导致资金流向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在项目评审环节,若受利益诱惑降低评审标准,可能让劣质项目获得财政支持,造成资源浪费;在监督检查环节,若对发现的违规使用资金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助长违法违纪行为,损害财政公信力。近年来,全省财政系统查处的案例中,80%以上涉及资金管理环节,如某县财政局原预算股股长,利用预算调整权限,为关联企业违规追加预算资金100万元,收受好处费15万元,最终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这些案例警示我们,财政岗位的廉政风险“近在眼前”,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二)财政廉政是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支撑”,必须扛牢责任
财政资金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财政部门的廉洁自律直接影响全市党风廉政建设整体成效。一方面,财政部门通过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拨付流程,能从源头防范资金使用中的腐败问题,比如我们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现资金直接支付到供应商,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截留挪用”;另一方面,财政部门的廉洁形象对其他部门具有“示范效应”,若财政干部自身廉洁过硬,在资金分配、项目审批中坚持公平公正,能带动其他部门形成良好作风;反之,若财政干部出现违纪违法问题,不仅会破坏财政部门形象,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其他部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去年,我市通过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严查违规支出,推动全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8%,带动各部门节约行政成本2.3亿元,这充分说明财政廉政对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作为新入职的财政干部,大家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廉洁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全市财政事业的公信力,必须扛起这份责任。
(三)新入职干部廉洁是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必须扣紧扣实
“起步稳,则行致远”。新入职阶段是干部职业生涯的“打基础期”,也是价值观、纪律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树立的廉洁意识,将影响今后整个职业生涯。从财政系统干部成长轨迹来看,凡是长期保持廉洁自律的干部,大多在入职初期就养成了严守纪律、规范履职的习惯;而那些后来出现违纪问题的干部,往往是入职时对廉洁要求重视不足,从“小事小节”开始放松要求,逐渐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困境。比如,某年轻干部刚入职时,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购物卡,认为“金额不大、只是人情”,未及时退还,后来逐渐发展为主动索要好处费,最终涉案金额达50万元,毁掉了大好前程。对大家而言,现在就像站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扣好廉洁这“第一粒扣子”,才能避免今后“跑偏走歪”。希望大家从入职第一天起,就把廉洁作为行为准则,融入工作、融入生活,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二、剖析财政领域风险点,明晰廉洁履职行为边界
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我们梳理了资金管理、项目审批、日常履职等领域的常见廉政风险点,新入职干部要逐一对照、精准识别,明确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守住履职的“红线”和“底线”。
(一)资金运行环节:警惕“寻租漏洞”,严守资金管理规范
资金管理是财政工作的核心,也是廉政风险最集中的环节,主要存在三类风险:一是预算执行“随意调整”风险。部分干部在预算执行中,受人情、利益影响,违规调整预算科目、追加预算资金,比如为不符合条件的单位追加“公用经费”,或擅自将“项目资金”调剂用于其他支出,违反《预算法》规定。二是国库支付“审核不严”风险。在资金拨付审核中,若未严格核对支付申请的合规性、真实性,可能出现“虚假支付”问题,比如对伪造的发票、虚假的项目进度证明审核通过,导致财政资金被骗取。去年,某市就发生过企业伪造工程进度资料,财政干部未核实就拨付资金,造成300万元资金被骗取的案例。三是资金监管“缺位”风险。对拨付后的资金使用情况跟踪监管不到位,导致资金被挪用、挤占,比如专项资金被用于发放津贴补贴、修建楼堂馆所,或长期闲置趴在账上,未发挥效益,而监管干部未及时发现纠正。新入职干部在参与资金管理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预算法定、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对每一笔资金的申请、审核、拨付都要“较真碰硬”,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项目管理环节:警惕“人情干扰”,坚守公平公正底线
财政项目涉及资金量大、利益关联广,容易受到“人情关系”干扰,主要存在三类风险:一是项目评审“标准松动”风险。在财政扶持项目、政府采购项目评审中,若因接受宴请、收受礼品,或受领导、同事说情影响,降低评审标准,让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入选,比如某评审专家为照顾“关系企业”,在技术评分中违规加分,导致该企业中标,而真正优质的企业落选。二是政府采购“暗箱操作”风险。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招标流程监督中,若为特定供应商“量身定制”采购需求,或泄露招标信息,帮助供应商围标串标,违反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比如,某干部在办公设备采购中,故意将采购参数设定为某品牌独有,排除其他供应商竞争,导致采购成本虚高20%。三是专项债“违规使用”风险。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管理中,若未严格审核项目合规性,或对债券资金使用监管不严,导致专项债用于偿还债务、弥补财政赤字,或项目未按计划推进,资金长期闲置,违反专项债管理规定。新入职干部参与项目管理时,要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面对何种人情干扰,都要严格按标准、按流程办事,绝不让“人情”凌驾于制度之上。
(三)日常履职环节:警惕“微腐败”,筑牢小事小节防线
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小节”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廉洁防线的“薄弱点”,主要存在三类风险:一是“微收受”风险。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电子红包等,即使金额不大,也可能构成违纪,比如节日期间接受企业赠送的月饼礼盒、购物卡,或通过微信收受“感谢费”,这些行为看似“人情往来”,实则是“微腐败”的开端。二是“微权力”滥用风险。利用岗位职责中的“小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利,比如在费用报销审核中,为自己或同事的不合规票据“开绿灯”;在财政补贴申请审核中,为亲属、朋友优先办理,或提高补贴标准。三是“微作风”问题。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等作风问题,比如在财政数据统计中,为追求“好看”的指标,虚报、瞒报数据;在调研检查中,走过场、搞形式,未真正发现问题,这些行为虽不直接涉及腐败,但损害财政工作的真实性、严肃性,也可能引发更大的廉政风险。新入职干部要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拒绝一份礼品、审核一张票据、填报一个数据做起,守住小事小节,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
三、践行廉洁履职要求,走好财政职业生涯第一步
对新入职干部而言,筑牢廉政防线不仅要“知风险”,更要“会防范”。希望大家从思想、行为、作风三个方面入手,将廉洁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在财政岗位上走得稳、走得远。
(一)以“学”强基,筑牢思想防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一要学理论,明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党纪法规,每月至少精读1本廉政书籍、撰写1篇学习心得,通过学习明确“什么是政治规矩、什么是纪律红线”,增强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二要学案例,受警示。定期参加局里组织的警示教育活动,观看财政系统违纪违法案例警示片,学习《全市财政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选编》,比如深入剖析某财政局干部在资金拨付中受贿、某干部在项目评审中弄虚作假等案例,通过“身边事”警醒“身边人”,深刻认识违纪违法的严重后果,筑牢“不敢腐”的思想防线。三要学制度,知规范。系统学习局里制定的《预算管理办法》《资金拨付流程》《项目评审细则》等内部制度,熟悉每一项工作的操作规范和纪律要求,比如清楚资金拨付需要哪些审核环节、项目评审需要回避哪些情形,避免因“不懂制度”而违规,做到“按制度办事、按流程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