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系统融合 强基固本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根据此次集团党委书记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今天我们上这堂专题党课,核心是围绕咱们党委近年来探索实践的“八融八力”党建工作法,和大家一起复盘经验、找准方向、凝聚共识。在座的有扎根一线的党员骨干,有刚加入队伍的年轻同志,也有见证企业发展的老党员,大家都是“八融八力”的参与者、实践者,更应该是受益者、传播者。先和大家算笔“账”:过去几年,咱们啃下了多少“硬骨头”?从XX重大工程的节点突破,到XX项目的安全零事故,再到质量指标连续三年优于行业基准,培育出一批“顶得上、扛得住、打得赢”的复合型骨干,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党建工作始终跟着生产走、围着难题转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党建与生产“两张皮”,学习成果落不了地;劳务队伍流动大,安全质量责任断了层;技术瓶颈集中、创新零散不成体系;偏远一线“招人难、留人难、育人更难”,这四个短板就像“绊脚石”,不搬走,高质量发展就迈不开大步。而“八融八力”党建工作法,就是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开出的“药方”。它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扎根一线的实践;不是脱离生产的“虚功”,而是融入全流程的“实招”。接下来,我就逐一审视这“八融八力”,和大家聊聊怎么把它用得更活、做得更实。
一、融入思想教育,汇聚“政治引领力”,让思想从“会上热”变“会后干”。同志们,咱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会上大家对部署“热烈拥护”,散了会却“一动不动”?学习成了“打卡任务”,笔记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办法没多几个,这就是思想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痛点”。怎么破?我们靠三个“实招”,一是“第一议题靶向学”。每次党委理论学习,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围绕当下最棘手的节点命题,比如XX项目的进度滞后、XX工程的质量隐患,班子成员带头领题,学完不是“散会了事”,而是当场形成“任务清单+责任人+时限”。去年XX项目面临汛期施工难题,我们以“防汛保节点”为第一议题,学政策、学技术、学经验,会后X天就拿出了《汛期施工应急预案》,最终提前X天完成关键工序。二是“情景党课流动学”。我们把课堂搬出会议室,搬到工地哨所、红色展馆,在XX红色教育基地,我们用“快闪+微朗读”讲大国重器的故事,讲咱们企业攻坚克难的历史;故事讲完不是“拍拍照就走”,而是开展“三分钟表态”,大家扫码提交承诺,后台一键汇总成台账,后续跟踪落实。上个月在XX工地的情景党课,有XX名党员承诺“主动承担夜班巡查”,至今没有一人失约。三是“老党员口述史”。每月我们请一位退休模范录制XX分钟音频,班前会后播放,老党员讲当年“住工棚、战严寒”的经历,讲“宁愿自己多受累,不让质量出一点错”的坚守。大家听完不是“听听感动”,而是“找差距、定措施”。老党员王师傅讲完“当年抢工期保交付”的故事后,XX班组主动提出“优化工序、每天多干X小时”,提前完成了预制构件生产任务。思想教育不是“软任务”,而是“硬支撑”。只有把“两个维护”说到心坎里、落到行动上,才能让全体党员拧成一股绳,朝着同一个目标使劲。
二、融入安全管理,汇聚“风险防控力”,让安全从“我要防”变“我们防”。安全生产是底线中的底线,但咱们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劳务工“今天来、明天走”,安全培训永远在“教新人”,刚熟悉的安全规范,人一走又要从头来,这就像“竹篮打水”,功夫下了,效果没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办法是“把党员嵌到班组里,把责任绑到一起去”,第一,党员“进班组”。一名党员挂钩一个班组,每周必须参加一次班前会、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夜校。党员的身份、电话、安全职责全上墙,工人扫码就能评价,要是得了差评,党员立即“召回”整改。XX项目的党员小李,挂钩的班组一开始安全评价垫底,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工地,带着工人查隐患、学规范,一个月后班组安全评价跃升到前三。第二,安全“微舞台”。我们把常见的“三违”行为拍成XX秒短视频,让工人自编自演,比如“未系安全带高空作业”“违规操作机械”,用大家熟悉的场景、接地气的语言,让安全警示“入脑入心”。班前会后轮播视频,笑完接着考试,答错了当场纠正。现在工地上流传一句话:“看完微视频,不敢乱伸手”,今年上半年“三违”现象比去年下降了XX%。第三,责任“双积分”。党员的积分和班组的积分双向挂钩,同奖同罚,班组安全达标,党员加分;班组出了安全问题,党员扣分。年底积分低于红线,党员暂停评优资格。去年XX班组因为安全事故扣了分,挂钩的党员老张主动放弃年度评优,带着班组整改了X个月,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安全零隐患”。安全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我们一起的事”。只有让党员带头扛责任,让工人主动守规矩,才能筑牢安全生产的“防火墙”。
三、融入进度管理,汇聚“节点攻坚力”,让进度从“后墙倒”变“往前赶”。咱们做工程的都知道,交叉作业多、工序一变再变,进度很容易“后墙告急”,有时候明明计划得好好的,一个环节卡壳,整个项目都要拖后腿。怎么确保“节点不滞后、目标不落空”?我们靠“党员冲在前、联建聚合力”。一方面,党员突击队“挂牌销号”。我们把关键路径拆成“党员责任田”,队旗直接插到作业面,每天的进度用红黄绿三色标注上墙,红色是滞后、黄色是预警、绿色是达标。只要滞后X天,立即启动“队长早班会+夜间复盘”,找问题、定对策。XX项目的“桥梁攻坚突击队”,曾因为钢材供应滞后X天,队长带领队员每天提前X小时开工、延后X小时收工,还优化了焊接工序,最终不仅补上了进度,还提前X天完成了桥梁合龙。另一方面,党建联建“同步开题”。一个项目的进度,不是咱们一家能说了算的,需要业主、设计、监理、政府相关方一起发力。我们党委牵头,把各方党组织拉进“节点共同体”,问题不过夜:需要设计改图纸,@设计方党员;需要政府办手续,@政务服务部门党员;微信群里用“红黄牌”提醒,复杂问题直接搬到联合主题党日现场拍板。去年XX项目面临征地拆迁难题,我们组织联合主题党日,邀请街道、社区党员一起现场办公,X天就解决了拆迁纠纷,确保了项目顺利进场。进度是“干”出来的,也是“合”出来的。只有让党员带头攻坚,让各方拧成“一股绳”,才能把“后墙”守住,把进度赶上去。
四、融入质量管理,汇聚“品牌竞争力”,让质量从“查出来”变“做出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但咱们有没有遇到过:检查的时候没问题,检查一过问题就反弹?返工不仅费钱费力,还影响企业口碑,这就是“事后整改”的弊端,我们要做的是“事前预防、事中把控”。怎么干?我们有两个“硬抓手”,一是党员责任区“三包三亮”。每个党员责任区,包工序、包材料、包验收;现场亮身份、亮标准、亮结果。每月评分上墙,连续两次末位,党员自动“回炉”培训。XX项目的钢筋绑扎责任区,党员老王一开始评分垫底,“回炉”后他重新学习规范,还带动班组制定“钢筋绑扎三查制度”,后来连续三个月评分第一,他负责的工序成为了“质量样板”。二是质量监督岗“流动红旗”。我们让骨干党员+青年技师组成“啄木鸟”小队,不打招呼、随机抽查,还现场直播检查过程,发现问题立即“拍照+定位+责任人”三连发,整改完毕才能摘牌。上个月,“啄木鸟”小队在XX楼层检查时,发现混凝土浇筑有气泡,当场联系责任人整改,还直播了整改全过程,让所有班组都学到了规范做法。质量不是“查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让党员带头守标准,让监督跟着工序走,才能打造过硬品牌,赢得市场认可。
五、融入技术管理,汇聚“创新牵引力”,让技术从“凭经验”变“按标准”。现在的工程越来越复杂,图纸更新快、技术交底不到位,有时候班组只能“凭经验施工”,这就容易出问题:图纸改了,施工还按老办法来;技术要点没吃透,工序做了又返工。怎么让技术“落地生根”,让施工“有章可循”?。我们的办法是“专家送上门、创新搭平台”,第一个是“专家门诊”。党委每月邀请设计、业主的技术代表驻点“坐诊”,党员技术骨干带着问题排队请教,比如“图纸上的节点怎么施工”“新材料怎么用”,现场形成“技术明白纸”,还做成二维码。工人扫码一看,交底视频、节点动画、控制要点全都有,不用再“翻厚厚的图纸”。XX项目的党员技术员小赵,之前对“装配式构件安装”有疑问,在“专家门诊”请教后,不仅自己搞懂了,还把“技术明白纸”传给班组,安装效率提升了XX%。第二个是“微创新擂台”。以党支部为单位摆擂,谁有“金点子”,比如“优化工具提高效率”“改进工序节省材料”,就现场路演。评委不只是领导,还有一线工人、技术人员、成本核算员,当场评、当场奖。季度总冠军直接推荐评职称、评先进。去年,XX党支部的“混凝土养护自动喷淋装置”项目,不仅得了总冠军,还在多个项目推广,每年节省养护成本XX多万元。技术是“生产力”,创新是“推动力”。只有让技术交底“看得见、摸得着”,让创新想法“有平台、有奖励”,才能让施工告别“经验主义”,走上“标准化、创新化”的路子。
六、融入科技创新,汇聚“新质生产力”,让成果从“封箱里”变“工地上”。现在都在说“新质生产力”,但咱们也有个痛点:科研与施工脱节,成果“评完就封箱”,实验室里的技术很先进,到了工地用不上;论文写了不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怎么让科技创新“接地气”,让成果“能落地”?。我们靠“党员领项目、校企手拉手”,一是“党员领项目”。把科研课题拆成“揭榜”清单,比如“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测技术”“绿色混凝土研发”,党员带头组队揭榜,榜文上写得清清楚楚:“卡脖子”在哪里、预期效益有多少、经费怎么包干,完不成就要自动退回,还要说明原因。XX党员团队揭榜的“智能安全帽研发”项目,不仅解决了“定位不准、预警不及时”的问题,还在行业内推广,今年还申请了专利。二是“校企双挂”。党委出面,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短期挂职+长期合作”双通道:我们的技术骨干去院校做“访问工程师”,学习前沿技术;院校的团队来项目做“驻场研究员”,解决施工难题。更关键的是,成果归属和收益分配提前签三方协议,谁研发的、谁受益,让科研人员“有干劲”,让施工一线“得实惠”。去年,我们和XX大学合作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不仅把废料变成了可用材料,还为项目节省了XX万元成本,论文也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科技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地生金”。只有让党员带头攻关,让校企协同发力,才能把论文写在工地上,把技术变成新质生产力。
七、融入队伍建设,汇聚“人才战斗力”,让人才从“留不住”变“稳得住”。咱们偏远一线的项目多,“招人难、留人难、育人更难”,年轻人来了看一眼,觉得条件苦、没奔头,转身就走;老骨干退休了,新人才接不上,骨干断层的风险越来越大。怎么破解这个难题?我们靠“给平台、给机会、给希望”。首先是“双通道”晋升。管理序列和专业序列并行,比如有人擅长管理,能当项目经理;有人擅长技术,能当首席专家,两者的薪酬、荣誉、培训资源“三对等”。以前,技术骨干的“天花板”是副经理,现在能当首席专家,待遇不比经理低。XX项目的技术骨干老周,不想走管理岗,通过专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