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9月11日下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一问题正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想要破解的核心难题。
2025年8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随后在9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年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那么,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什么?它面临怎样的问题而“不得不改”?这次的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又在哪里?
01
什么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如果把产业比作种子,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像土壤,要素就像水分和肥料。不同产业需要的要素并不相同,试点工作就相当于在“试验田”里先行先试,保障不同经营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规模化已经接近尾声,未来更多是提质而非增量,而提质主要是通过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方式来实现,这意味着对要素流通的制度性束缚将逐步减少。
李春临介绍,本次试点聚焦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结合试点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和发展需要,部署具体改革任务,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解决一批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改革聚焦六大要素: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简单说,就是让市场在这些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与商品市场改革不同,要素市场具有产权界定复杂、流动成本高、外部性显著等特征,这决定了改革必须是系统性、深层次的制度重构。
02
为什么要改革?
如果从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目的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关键词。
——破解“内卷”。
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将有助于破解“内卷式”竞争问题,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相关人士提出,当前,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破解“内卷式”竞争问题、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及时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盘和林表示,过去,部分地方政府层面总是喜欢用有形的手去干预要素配置,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一次,将资源配置的功能还给市场,政府政策守住公平底线,这无疑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
——新质生产力。
翻看十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方案都明确提出,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李春临介绍,探索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方面,试点探索各类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是本次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经济社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很多新兴领域涌现出新的生产要素。当前,新型要素发展呈现出很多有别于传统要素的新特征,要素配置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要探索形成新的市场和配置规则,增强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希望通过试点能够进一步打破新型要素进入行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准入壁垒,推动更多新型要素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全国统一大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如何更好吸引和配置优质要素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函中,明确提出,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03
为什么在这十个地方试点?
十个试点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大约28%,在这些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影响力大,牵引性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研究员刘方介绍,10个试点地区中,有6个属于城市群都市圈,在这些地区开展试点,有利于通过搭建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平台,探索推动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安全高效共享的经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任飞表示,要素改革涉及领域广,不同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同,加上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很难做到“齐步走”。所以采取在10个地区开展试点方式推进,这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总体来说,这些地区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各地区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例如,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就表示,要注重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际做好试点工作。具体来说,要牢牢把握首都功能定位,发挥好副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区域特色。“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国人才建设高地、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要充分用好这些政策,激发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作用。”
04
各要素,怎么市场化配置?
要素市场化改革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的新动力。任何一个资源要素的背后都是一个甚至是十几个庞大的新产业新赛道,它们一旦能实现高效的市场化配置,将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 技术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破解“产学研用”脱节难题,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创新生态链”。改革将着力推进技术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创新等问题。
例如,北京的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苏南地区的方案提出,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合肥都市圈方案则提出,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科大硅谷”。
· 土地要素:推进集约高效配置
土地要素实现高效配置,需要在优化土地供给、引导供给与生产生活需求更好匹配上下功夫。持续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解决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等问题。
杭甬温试点实施方案中,在土地配置方式优化方面提出,改革产业用地“价高者得”的单一竞价方式,探索推行“限地价竞贡献”等方式。合肥都市圈方案提出,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给。福厦泉地区的方案则特别提出,要加强海域海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陆海一体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构建陆域、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 人力资源要素:引导合理流动
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要聚焦打通影响人才流动的若干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