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林业局2025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自查的要求,XX县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力量,对照自查内容,对2025年以来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检视。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与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为全县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局党组始终将政治理论学习置于首位,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年组织集中学习10次,专题研讨4次,深入学习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党内法规,确保中央、省、市、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林业系统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局党组坚决扛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年初即专题研究部署意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党建工作责任制和领导班子目标管理,与林业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根据巡察整改要求,我局进一步细化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将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股室抓落实、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阵地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我局高度重视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强化网络阵地管理。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对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日常监管和内容审核,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二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植树护绿、生态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展现了林业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三是稳步推进文化发展。结合林业工作实际,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好XX林业故事,传播绿色正能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深层原因剖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局的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解决。问题与不足主要体检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与转化应用能力存在偏差
一是学习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部分干部职工存在“为学习而学习”的现象,满足于读原文、学原文,但在“悟原理”上下的功夫不够。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时,如何将其与XX县丰富的林业生态资源、林区历史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如何提炼和打造具有辨识度的XX林业生态文化品牌,相关的研讨和实践探索还不够深入,未能有效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二是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固化。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方式多以集中传达、领导领学、个人自学为主,现场教学、专题辩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性、启发性强的创新学习形式运用较少。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提升,导致部分基层林业站的干部职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被动性,未能完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学用结合不够紧密。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如何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林下经济发展瓶颈、森林康养产业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现实难题,部分股室和干部在思路和方法上还不够开阔,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有待进一步彰显。
(二)责任制落实的精细化程度与压力传导存在衰减
一是责任压力传导“最后一公里”存在堵点。尽管局党组层面高度重视,但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和压力向中层股室和基层林业站(场)传导过程中存在逐级递减的现象。一些基层单位负责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仍有欠缺,认为其是“软任务”,更倾向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森林防火、造林绿化、资源管护等“硬指标”上。部分巡察反馈中指出的“未能严格按要求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等问题,在我局同样存在潜在风险。
二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精准。目前,我局对各股室、各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多以年终述职、查阅资料等定性评价为主,缺乏一套科学、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正如一些考核方案所示,意识形态工作应包含具体的扣分项但我局尚未建立起类似“未按时汇报扣分”、“阵地管理不到位扣分”的精细化考核机制,导致考核结果难以精准反映工作实效,“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客观存在,影响了责任落实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是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有待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不够深入、不够频繁,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咬耳扯袖”不够及时。在追责问责上,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情况,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未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部分单位曾因“意识形态责任落实不到位”被巡察指出,这为我局敲响了警钟。
(三)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防控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一是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薄弱。我局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对涉林舆情进行有限的日常关注,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和专职分析队伍。与一些先进单位实现“24小时轮流值守”和“实时监测、清单化督办”相比,我局在舆情发现的及时性、全面性上存在巨大差距。对于涉及征占用林地补偿、林权纠纷、野生动物肇事、生态工程项目效益等敏感话题,缺乏前瞻性的风险预判和系统的舆情风险点梳理。
二是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实战能力不足。虽然制定了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但多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常态化的模拟演练和压力测试,导致预案的实操性不强。一旦发生突发性重大负面舆情,可能出现响应迟缓、口径不一、引导不力等问题。在处理速度和效果方面,缺乏如“一般性政务舆情3日内办结”之类的明确量化标准,也未建立类似“群众评价满意率”的反馈评估机制,导致舆情处置工作的闭环管理存在缺失。
三是网络评论和正面引导力量建设滞后。我局尚未建立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网评员队伍。在面对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恶意攻击时,难以在第一时间组织有效力量进行评论引导、澄清事实、对冲负面影响,容易在网络舆论场中陷入被动。
(四)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不均衡、存在盲区
一是阵地管理范围存在局限性。当前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局机关内部的会议、文件以及单位自有的网络平台管理上,对于如何将意识形态工作延伸到更广阔的林区、社区,如何有效利用林业资源对社会公众进行思想引领,思考和实践都远远不够。
二是林业特色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缺位。XX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一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但目前由我局直接管理或参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和遗址尚属空白。搜索结果普遍缺乏林业局直接管理此类基地的具体数据,这恰恰反映出林业系统在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绿色+红色”融合的特色思想教育阵地方面普遍存在短板。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林业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守土尽责”的重大缺项。
三是宗教及反邪教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对林区内可能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