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划打基础延链条 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关于县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抓规划打基础延链条 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关于吴起县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抓规划打基础延链条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关于吴起县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梁 丰
农业产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作者立足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实地调研,全面排查,梳理出吴起县农业产业规划、链条挖掘、经营主体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和长远发展,提出做好全县农林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富民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教育引导种养大户良性发展、持续培育村集体经济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六个方面的建议,对吴起农业产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全县产业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苹果12万亩(富士8万亩,黄元帅2万亩,袖珍2万亩);建成日光温室2843座、拱棚3034座,种植标准化高山冷凉菜1.5万亩,香菇500万棒,瓜菜年播种面积4万亩左右,产量10万吨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突破314个(猪场150个、湖羊场84个、肉牛场73个、家禽养殖场5个、特色养殖场2个),建成并投产运行年产5万吨有机肥厂1个,年产6万吨饲料厂1个,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处,大型优良品种种公羊场1处;种植粮食作物31.2万亩。(玉米10.2万亩,马铃薯6万亩,特色杂粮15万亩)现有库坝352座,大水面水产养殖8676亩,坑塘(淤地坝)养殖6757亩。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1家、市级9家)、家庭农场1963个,合作社338个,创建周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个。发展山桃、山杏、沙棘等林产品加工企业46家,发展林下养鸡192户,发展中蜂养殖123户,改造提升经济林园6263亩。
二、全县产业发展亮点
(一)坚持政策保障,培育特色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放在主导地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围绕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我县连续七年制定富民惠农产业政策,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采取综合补贴措施,全方位推动“3+3+X”农业产业体系蓬勃发展、规模推进。一是高位推动强保障。全县农业资金投入稳步提升,2023年列支1.78亿元,通过“五提”(果畜产业提速、棚栽产业提档、特色产业提质、经营主体提量、集体经济提效)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良好发展态势。苹果产业完成12万亩果园精细化管理,实施了3000亩低洼地带果园高接换优,搭建防雹网2500亩,建成移动式预冷库55套,投入有机肥2020吨,有机苹果认证6.3万亩,9月19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我县“陕西省吴起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畜牧产业改造提升千头猪场5个,12个标准化牛场和10个村200户肉牛养殖场小区陆续投产。棚栽产业新建温室400亩,拱棚353亩,老旧温室改造提升277座,发展食用菌500万棒,生产瓜菜11.48万吨;特色产业完成粮食种植31.2万亩,推广玉米增密度种植技术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2.1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9.7万吨;新引进了横山稻蟹种养600亩,投放辽蟹8000斤,发展池塘养殖90亩、大水面生态养殖3000亩、设施圆桶养殖2000立方米。二是联农带农增效益。坚持发展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按照“抓村干部示范、发展头雁经济,抓能人返乡、发展归雁经济,抓本地大户、发展家雁经济”思路,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年新认定家庭农场 277个,累计家庭农场达到1963个。支持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累计发放贴息贷款2013.9万元,支持经营主体128个。评定各类星级经营主体141个,畜牧类评定了38个,果业类评定了62个,粮食及其他类评定了41个。
(二)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我县把“三变”改革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抓手,用改革的办法有效盘活各种资源,融合发展现代化产业,坚持村组干部引领,返乡能人带动,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构建特色模式。今年,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围绕“3+3+X”产业体系和“1125+N”模式创办示范实体,联结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目前累计发展苹果园、光伏、千头猪场、农旅融合等村集体经济项目190个,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经济实现“清零”。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围绕解决当前集体经济合同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等问题,启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规范管理运营机制,截至目前全县91个行政村及3个社区已全部完成合同清收工作,共收集合同2566份,涉及合同金额7232.54万元,已审查合同2502份,审查出问题合同1568份。
(三)加大“招引”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我县依托资源禀赋,密切关注中省市农业投资方向和动态,紧扣中省市政策方向和产业实际,坚持从果业、畜牧、设施蔬菜、小杂粮等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域,积极主动外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健全农业产业链。一是打造优质肉牛全产业链。今年7月,县政府与北京雄特牧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实施。采取户繁企育、订单生产、兜底回购的模式,全力打造“全国肉牛养殖基地县”“全省第一牛县”和培育“吴起和牛”知名品牌。二是打造供港蔬菜基地。我县充分利用周长产业基础及涧地日照温差等自然优势,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品牌效应和产出效益,4月份,我县与陕西耕雨农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成立陕西耕雨农产品有限公司吴起县分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贝贝南瓜、胡萝卜、马铃薯等供港澳蔬菜3000余亩。三是周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2019年,我县紧紧抓住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机遇,以周湾、长城两镇涧地发展果蔬产业为依托,开始初步建设周长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县政府正式申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7月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正式批准我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期为两年,省财政给予1000万元创建资金,2023年6月份正式通过省级考核验收,8月份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考核等级为良好,奖补5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目前产业园区现已建成标准化示范带2条,果蔬种植区10个,畜牧养殖区9个,苹果种植区7个,渔业养殖区4个,农旅融合区3个,初步形成了“一轴、两带、多园区”的功能布局。
(四)强化基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我县自2019年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以来,连续四年共实施了4个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共涉及7个镇(街)49个行政村。2023年在周湾镇、白豹镇、长城镇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总投资6298万元,目前项目已开工。二是能人队伍逐步壮大。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瞄准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通过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目前全县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多人,能人返乡创业35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80人。三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机大户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2022年成功创建“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6.6%。
三、全县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划滞后,布局不够合理。从地形地貌、温差降水、市场环境等因素来看,我县农业产业布局应该是北部涧地区域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白于山区发展山地苹果、畜牧养殖为主的循环农业,洛河沿线发展棚栽瓜菜和小杂粮种植的格局更为合理。但目前全县的这种发展格局还很模糊,部分镇街也没有充分挖掘区位优势,缺乏科学长远的产业规划意识,盲目抓点位、上项目,始终处于摸索跟进状态。
2、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低,政策倾斜不够科学。一是农业产业融合程度不够高。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产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不明显,特色产业不特、优势产业不优,拳头产品不强,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使得农业产业链较短,农村产业范围较窄,农业附加值不高,农民收入也就得不到有效增加。二是支农政策延续性不长。我县逐年加大农业投入和政策支持,但果业、杂粮、畜牧等主导产业调整受行政影响随意性仍然很大,例如羊子产业就从小尾寒羊、白绒山羊、普通山羊、湖羊等多个支持品种的多次变化,支农惠农政策不够稳定,反弹现象严重,容易挫伤产业投入积极性。三是部分扶持政策调整不及时。目前全县种植苹果12万亩,今年挂果7万亩,套袋2.4亿个,进入盛果期果园就有10万亩,撂荒园2万亩,但我县苹果品种单一、仅富士苹果就有8万亩、袖珍苹果不到2万亩,结构雷同,富士苹果一统天下形成的同质化竞争,已成为提质增效的瓶颈。苹果产业补贴政策应向高接换优园、新建园和撂荒园改造园倾斜,但我县目前的苹果产业补贴政策导向作用没有完全体现,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优果验收标准,对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3、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价值没有充分挖掘。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我县羊肉、杂粮等农产品加工仍停留在初(粗)加工阶段,周长贝贝南瓜、萝卜、辣椒等农产品全部以原材料出售。产业链条偏短,总体处在价值链低端,没有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农产品产销结合程度低。农业生产盲目跟风,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农产品营销存在散、乱、小状况,产销脱节严重,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如2022年周长胡萝卜出现贱卖滞销现象。三是农业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面较小,农技推广困难,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4、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联农带农作用不明显。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目前我县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仅1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企业普遍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的现状,组织带动能力不强,企业效益不理想。截止9月份,圆方集团香醋生产755吨,营业收入524万元,净利润仅0.2万元。羊肉、杂粮、沙棘等生产105吨,营业收入109万元,净利润为负。二是企业需求与地方供应完全脱节。例如2023年全县完成投产食用菌500万棒,可生产菌菇4700吨,但本地加工企业收购加工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它玉米、马铃薯、楸子、山杏、山桃等都是类似这种情况,大量产品作为原始产品被外地贩子收走卖到外地。另外本地龙头企业圆方集团每年生产香醋需求荞麦约160吨,本地只能供应30吨左右,生产沙棘产品需求原果100吨,本地沙棘基本三年绝产,企业所需原料只能从周边地区购进。这样就导致本地产出的优质农产品只能按照原材料低价卖往外地,而本地企业所需原材料还需从外地购入,供产关系不平衡。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够完善。大多数农民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够。有些合作社运行机制不健全,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有些合作社甚至是“空壳子”。四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普遍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利润多流入销售环节,农民增收较为乏力。
5、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服务指导。全县共有农技人员227人,但有专业技术职称147人,其中高级职称仅20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35周岁以下的技术员只有11人,占比7.4%,农技员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上。他们虽然基层经验丰富,但所学知识已经老化,又由于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由于编制已满,新毕业的大学生因编制原因进不来,人才队伍日趋老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从专业结构看,畜牧、兽医、农学等传统专业人才数量勉强合理,农经、农产品加工、保鲜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
6、产业利润薄,农民参与发展积极性不高。一是群众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对现代农业认识不高,认为农林产业项目回报期长,还受自然条件、市场因素、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相当一部分群众发展产业管理粗放,基本是自生自灭、靠天增收。二是保险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也不高。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特点,众多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高亏业务承保意愿不高。三是保险机构对农业政策性保险新型险种探索不够,保险覆盖范围较窄,风险较大的农业主导产业还未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例如苹果、养猪等主导产业参保后,出现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定损不积极而且周期过长。
四、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全县农林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严格明确区域优势,划分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北部涧地区域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白于山区发展山地苹果、畜牧养殖为主的循环农业,洛河沿线发展棚栽瓜菜和小杂粮种植”区域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少走弯路。二是板块式推进,发展设施农业。紧紧抓住周湾、长城两镇涧地发展果蔬产业为依托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机遇,努力形成了“一轴、两带、多园区”的功能布局。加强县际沟通交往,积极与定边白泥井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沟通联系,依靠白泥井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