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关于延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郑 丽 王冰燕 刘卓男
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总体框架。
缘由: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路径在哪里,是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2018年-2022年延安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走访调研了一些部门、县区、企业,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九个领域,分析了延安经济发展态势,剖析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如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创新驱动不强,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不足等问题,并就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作了一些思考,望对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一、现状:经济基础稳、转型思路清、创新步伐实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2231.93亿元,增长4.6%,跑赢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较“十三五”初实现翻番,增量达1150.73亿元(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081.20亿元),年均增长5.7%。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80.45亿元、同口径增长28.3%;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支出477.38亿元、增长14.5%,其中民生支出382.86亿元,占比达80.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领域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全市人均收支水平与经济同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1】较2018年分别增加了7312元和1850元,2022年达29669元和16290元,分别增长5.2%、0.1%。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22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938元、15237元,增长4.2%、6.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8年2.99缩小到2.6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县域规模快速扩大。2022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1778.45亿元(含安塞区),增长4.6%,2016年-2022年年均增长4.7%;县域经济占全市79.7%,较2016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洛川、黄陵、吴起、志丹四县经济总量占县域经济比重达58.4%,拉动县域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质效提升。全市多措并举防止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7.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20.61万亩,产量72.42万吨。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牵引,全市建成美丽果园114个,智慧果园31个,2022年苹果产量431.78万吨,较2016年增加128.59万吨,首次超越咸阳,位居全省第1、全国第2。2022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6个,较2016年增加123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1个,增加11个。
工业转型稳步推进。近年来,新能源已成为延安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截至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发电企业22户(风力发电15户、光伏发电7户),较“十三五”初增加19户,新能源发电29.85亿千瓦时、增长7.1%,占全市发电量的27.5%,提高19.2个百分点。2023年富县电厂、黄陵电厂入库,截至9月底累计发电47.51亿千瓦时,占全市规上工业发电量的32.7%,拉动增长57.3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生机勃发。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63亿元、增长7.5%,2016年-2022年年均增长6.1%,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1.78亿元、增长7.6%;智能产品【2】发展提速,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较2018年增长30.7%,年均增长6.9%,智能手机零售较2018年增长24.3%,年均增长5.6%。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前三季度限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3.40亿元、增长1.3倍。截至9月底,全市共建成新能源充电桩1000余个,印发《关于发放延安市第二期新能源汽车电子消费券的通知》,举办“环保新动力,乐享新生活”延安市新能源汽车电子消费券活动,1612个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申领补贴共621.6万元,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2.57亿元。
科技创新持续深化。2022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占固定资产投资3.2%,较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7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54.1%。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增长,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07家、增长157.2%,较2018年增加48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7家、增长73.2%,较2016年增加72家;延安新沃达天然气、易站途能源科技被认定为省级“瞪羚企业”。
绿色低碳循序渐进。截至2022年底,全市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1.7万户,市区清洁取暖率达92%,县城区清洁取暖率达88%,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52%,二氧化碳排放量2587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53%。用水总量由2016年2.56亿立方米增加到2022年3.19亿立方米,年均增长3.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6年降低3.63立方米/万元。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2022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累计23.82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3.26万户,占比97.7%,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8.3%,较2016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2%。2022年全市“五上”企业1768户,较2016年增加736户。
二、问题:支撑减弱、结构单一、延伸不足
消费需求支撑减弱。一是人口流出。2019年以来延安常住人口逐年递减,2022年226.76万人,较2016年减少4.24万人,其中县域常住人口162.31万人,减少11.17万人。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异系数也由2016年0.45增加到2022年0.52,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二是意愿弱化。受市场预期、消费环境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弱化,2018年-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仅增长3.1%,低于收入4.2个百分点。三是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陷入了刚需不足、改善型购房减少的低迷期,部分需求改善住房却无闲置资金和贷款的消费者,陷入了购房需先卖房的尴尬境地,最终受限于二手房交易市场同样低迷而暂且搁置。延安市二手房均价【4】从2022年年初的6355元左右降至2023年10月6065元左右。2022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66.16万平方米、下降23.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0.9%。
工业内部结构单一。一是能源工业占比高。延安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油、煤、气等能源行业,2022年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8.3%,规上石油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8.2%。二是制造业构成单一。石油加工业一家独大,缺乏其他制造生产品,2022年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28.8%,其中石油加工占19.9%,其次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3.8%、3.2%。三是企业创新活力下降。2020年、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5.8%、2.2%。
文旅产业【5】延伸不足。一是客源单一。延安旅游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居多,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从游览旅游吸引物类型看,文博历史科教类占61.2%、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类占47.0%,而游乐园、绿道、城市综合体等娱乐类仅占12.1%;从游客年龄构成看,46-60岁游客占比40.6%,17-22岁游客仅占7.4%,“年轻态”市场尚未打开。二是留客困难。延安市“吃住行游娱购”产业链衔接不紧密,部分景点缺乏对历史、文化底蕴内容的挖掘与延伸,游客缺少参与感和体验感,一日游、半日游居多。延安市前三季度接待国内游客3404.74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占33.5%,一日游游客占66.5%。三是附加值低。延安土特产以小米、红枣、苹果为主,附加值低且对于游客而言不易携带,缺乏高附加值文娱产品。从三季度来延旅客花费构成看,在旅游景区游览、自驾车或租车自驾两个项目花费占比接近43.0%,购物占14.6%、文化娱乐仅占2.6%。
三、对策:实施一六四工作布局、助推延安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一是发展壮大现代能源经济。抓住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机遇,立足风光资源,谋划配置风光电项目,推进已规划项目及在建项目按期建成;结合国家《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煤矿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一矿一策加快智能化煤矿建设。二是做大做强苹果经济。抓住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着眼“苹果+文旅”带动消费增长。“果园+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