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加快甘泉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加快甘泉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加快甘泉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左新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开发投入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的优势愈发明显。但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消费水平低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准确把握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加快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泉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引领、全域旅游带动、特色工业强县、融合农业富民”发展战略,把全域旅游带动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科学利用”原则,加快甘泉大峡谷开发利用步伐,引领带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来甘游客数量断崖式下滑,我们坚定信心、逆势而上,将其作为旅游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加大旅游开发投入,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随着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民间文学之乡等一批“国字号”招牌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全省平安县等一批“省字头”荣誉接续获得,下寺湾镇被列为全省旅游特色名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延安智慧物流产业园、210国道过境线、县城小环线一期建成投用,城乡环境品质持续提升,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1-10月份,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7.75万人次,较2019、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68.54%、148.62%。一是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先后编制完成《甘泉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年)》《甘泉大峡谷旅游景区发展总体规划》等多个规划文件。围绕乡村旅游发展机遇,编制完成《甘泉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甘泉县下寺湾镇镇区风貌规划》以及张家沟村、石门村、美水泉村等15个实用性村庄规划,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机遇,加强红色旅游规划布局,长征历史步道一期建成投用,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县共有酒店宾馆78家、民宿14家、农家乐49家,住宿、餐饮等旅游要素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甘泉宾馆完成升级改造,红色旅游路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大峡谷、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近三年来,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2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3亿元。三是旅游产品多元创新。以甘泉大峡谷、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门豆腐小镇三大核心景区为引领,陆续打造了美水泉遗址公园、“雪地讲话”旧址、龙咀沟鱼稻种养、五里桥田园综合体、象鼻子湾红培营地等景观景点,打响叫亮了峡谷观光游、生态康养游、长征洗礼游等品牌。特别是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多点开花”“亮点纷呈”,“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深受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欢迎。仅2023年1-10月份,承接各类红色旅培217期13200余人次,其中承接安徽、广西、西藏等省外培训163期8100余人。四是旅游品牌持续提升。甘泉大峡谷因奇特的地质地貌,被授予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基地,多次被央视《春天里的中国》《共同关注》报道,成为了旅游“网红”打卡地,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全面启动5A级旅游景区创建。被誉为“陕北第一园”的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美水泉遗址公园、石门豆腐小镇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先后开通西安北-上海和西安-甘泉大峡谷旅游高铁、动车,举办首届“甘泉大峡谷·探秘中国梦幻谷”主题摄影大赛暨12城市摄影邀请赛、半程马拉松以及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帐篷节、旗袍节、音乐节等活动,甘泉旅游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持续加大全域旅游开发力度,在资金投入、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上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全域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一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旅游就是景区景点的旅游,还停留在发展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与本部门本单位关联不大,主动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涉旅部门、从业人员及群众对现代旅游新业态、新产品认识不到位,学习借鉴外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热情不高,在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改革创新上墨守成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环境的营造。
二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旅游配套跟不上当前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旅游文化元素不突出,城市休闲空间、游憩场所不多。美水泉遗址公园、白鹿寺千年银杏树等部分景区景点旅游讲解、停车购物等服务功能短缺;甘志路提标改造缓慢,大峡谷游客服务中心尚未建成,每到节假日、旅游旺季景区道路就会出现拥堵、停车难问题,同时缺乏与之配套的大型娱乐项目,无法满足游客娱乐需求,旅游消费水平不高;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研学、康养、露营、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旅游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服务品质还不够精细。目前,全县仅有一家三星级宾馆,美食品鉴、文化体验、旅游装备用品等购物场所不多,“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仍处在低层次开发、低水平经营状态,与当前旅游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乡村游刚刚起步,田园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业态单一化、产品同质化、服务简单化,民宿、农家乐等住宿环境品质不高,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宿和乡村酒店,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游精细服务的需求。
四是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尽管境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看点多、亮点少,观光游客多、过夜游客少,旅游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文创产品、纪念品开发缓慢,文化消费偏低,健身、康养、探险、研学和体育等旅游产品发展不够,新产品、新业态、新空间不足。甘泉大峡谷景区一家独大,对其他景区景点遮蔽效应明显,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门豆腐小镇等集聚带动效应不足,仍处于“过境游”和门票经济阶段。
五是营销氛围还不够浓厚。全县懂旅游、会管理、能经营的本土旅游人才匮乏,赛事策划、文化创意及营销推广等高端运营管理人才不多,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难以满足全域旅游发展需要。旅游宣传节会活动少,景区景点宣传推介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营销合力。少数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个别宾馆饭店、餐饮场所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人人都是旅游使者、事事关系旅游形象、处处皆为旅游环境的全域旅游浓厚氛围还没有形成。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做好全方位统筹衔接。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加强统筹谋划、精准定位,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一要加强规划引领。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以未来视野、世界眼光看甘泉,站在国内、省内角度梳理甘泉旅游资源角色定位,聚力打造以甘泉大峡谷为重点的自然生态景观游览探险区;以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康养露营度假区;以石门豆腐小镇为重点的民俗非遗体验区;以“雪地讲话”为重点的红色旅培研学区;以县城休闲游憩为重点的综合咨询服务区,打破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格局,全力构建以洛河川、府村川、劳山川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三川五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二要注重多规合一。加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深度衔接融合,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库,将旅游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预留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用地指标,实现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各类资源高效配置、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打造西北地区生态康养旅游引领区提供坚实土地支撑。三要健全投入机制。制定出台支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设立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宣传营销、文创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加强旅游项目策划包装,力争将更多的涉旅项目纳入中省项目“盘子”、资金“袋子”。将中央和省市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专项资金,向涉旅项目倾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入股、合作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开发和景区管理,形成多元化开发格局,最大限度提高旅游开发质量和效益。
(二)强化配套建设,推进全景化全域打造。全域旅游是景区、城区、乡村“三位一体”的旅游,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把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打造。一要做靓景区。全面加强高A级旅游景区创建,因地制宜拓展甘泉大峡谷游览空间,配套建设大型旅游娱乐项目、房车营地,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扎实做好甘泉大峡谷5A级旅游景区创建,力争“十四五”末建成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全球摄影圣地。用好“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大力发展“旅游+康养”,乘势而上开发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健康养生、亚健康修复、森林浴等生态康养产品,打造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康养目的地。二要做美城区。坚持把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与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深度结合,像打造景区一样精心打造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重点做好县城南北出入口、公路铁路“两线”、210过境路绿化美化,加强西门坪、太皇山片区商业街建设,加快拆迁腾空区、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将旅游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购物街、小吃街,构筑城市与旅游发展互为支撑、融合互动的新优势。针对与日俱增的自驾游、自由行游客,在火车站、汽车站周边设置具有咨询、租车、售票、酒店预订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服务窗口,为游客获取旅游服务搭建桥梁。三要做活乡村。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景则景、宜红则红”的原则,整合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一村一策”编制方案,重点做好五里桥、象鼻子湾、美水泉、寺沟等村庄旅游开发。用好下寺湾镇全省旅游特色名镇招牌,借助甘泉大峡谷“引流”能力,完善提升张家沟、龙咀沟、闫家沟等村庄旅游设施建设,鼓励群众利用闲置房屋、宅基地、土地,以租赁、入股等方式嵌入到旅游产业链,推动闲置老房变民宿,古村、田园变景点。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三)提升服务质量,突出全链条精细服务。优质高效服务是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保障,要牢固树立“服务即产品、服务即体验”的理念,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一要畅通交通网络。加强旅游环线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的对接,加快甘泉立交至桥镇红色旅游道路提标改造建设,启动六里峁至府村红色旅游公路改造项目,适时开通旅游专线、红色专线大巴,有机串联各景区景点,形成旅游专线与城市公交相互补充,实现交通畅通、无缝接驳,让广大游客“畅游甘泉”。全力打造旅游景观路,对甘志路、六府路、石万路、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白鹿寺、美水泉遗址公园连接线等道路进行绿化美化,打造“观秋景、赏红叶”“银杏大道”“最美乡村路”等慢旅风景道,沿途合理布局观景台、服务驿站和农产品购销点,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宜游宜购”的风景廊道,让游客可停、可看、可游。二要搭建智慧平台。强化“旅游+互联网”思维,着力推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