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两包两带”工作机制调查
黄陵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两包两带”工作机制调查
蔡瑞虎杨 光 刘 静
黄陵县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探索推行以“党员县级领导包联片区、部门单位包联村,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为主要内容的“两包两带”工作机制,调研开局、创新开路,进行了积极探索。近期市委政研室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两包两带”的提出背景
黄陵县位于延安市南部,县域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近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以黄帝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以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动黄陵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生产总值迈上200亿元台阶,地方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368.3亿元,农业产值达到14.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3.9%,总体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是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不适应、不协调比较突出,仍然面临“人口缩减化、城乡割裂化、产业低效化、文化碎片化、配套滞后化、风貌无序化”等“六化”痛点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黄陵立足现阶段县情实际,创新推出了“两包两带”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落实以工哺农的现实需要。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人均GDP达到700—1500美元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2022年,黄陵县完成生产总值28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万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488元、16352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1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2.8亿元,位列“西部百强县”第63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财政状况使黄陵有基础有能力落实以工哺农战略,近几年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均超过4亿元,投入农村的大量资金更需要构建良好的机制来确保投向更精准、使用更高效。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伍”的现实需要。目前黄陵全县村干部共有566人,其中50岁以上占比62.9%,60岁以上占比9.9%;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占比50.5%;本科及以上学历仅为1.1%,村级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是普遍现象。脱贫攻坚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两包一联”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巩固和提升这一机制,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两包两带”工作机制就是这一好做法的延伸和深化。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黄陵县总体已步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对标国家政策,结合县情实际,在制定《黄陵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了“三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在隆坊、阿党、田庄、桥山4个乡镇,建设以果业为主的塬面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在店头、双龙2个乡镇,建设“黄店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绿色循环双碳示范区,通过“两包两带”工作机制,扎实地把规划蓝图描绘在黄陵的山川大地。
锤炼干部作风的现实需要。黄陵县县直单位中不少干部都是“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干部,对什么是农村实际,什么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了解不深。黄陵县积极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三个年”活动的工作部署,通过“两包两带”机制这个平台,让105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带动和促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转变作风,在扎根基层中熟悉情况、谋划对策,补齐对基层了解不够深不够实这个短板。
二、“两包两带”的主要做法
“两包两带”工作机制是对以往“两包一联”“两带一提”机制的延伸和深化,按照“当年固底板,半年见成效,年年有提升,三年大变样”的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整合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合理划分片区,成立专班推动。黄陵县将全县105个村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划分为24个片区,由24名党员县级领导干部包片,每个村都由县直部门包抓,其党员主要负责人担任村乡村振兴“特派专员”。同时建立包抓机制,领导小组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3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18名部门和乡镇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有综合协调、政策业务、宣传培训、规划衔接、督导考核5个工作组和1个智库团队,抽调24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确保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和帮带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了覆盖全域、全面推进的工作合力。
注重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带动。黄陵将县域内优势明显、资源优越、基础较好的43个村确定为强村,带动其余62个中等村或弱村,由村“两委”成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在产业、技术、营销、经商、劳务方面突出的649户“大户”带动1658户一般户、脱贫户和“三类户”的“小户”。一带基层党建。采取组织联动、资源联享、党员联管、活动联办、服务联手等形式,在支部建设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引领发展等方面找差补短、共同提升。二带产业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共享经验、项目扶持、抱团发展等方式,帮助弱村培育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阿党镇丁村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旅游采摘观光农业,带动整村参与土地流转、劳务输出。三带设施改善。强村发挥争资金、跑项目等方面经验和优势,帮助弱村改善村庄环境和设施条件。店头镇七丰村积极对接天然气公司,帮助厚子坪村落实了天然气入户项目。四带乡村治理。联合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隆坊镇上官村带动冯家河村划定党员巷道长卫生责任区,每月组织1次卫生大评比,帮助群众除陋习、树新风。五带就业创业。强村通过吸纳就业、指导创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弱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店头镇河腰村的致富能人依托新技术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带动13户小户发展草莓、樱桃棚栽业,走上了共同富裕的路子。
科学合理规划,实行挂图作战。黄陵县聘请全国知名三农专家吴传道团队和市内专家团队,科学制定《黄陵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华标识村片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村)发展规划,明确了“一带+一路+双核+三区+X个项目集群”的空间布局。按照既定规划,黄陵县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两包两带”工作《作战图》,夯实包联县级领导、乡村振兴特派专员、乡镇部门领导和村组的责任,坚持长短结合、统筹发展,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分别明确了105个村2023年和2025年的目标任务。如在乡村发展上,隆坊镇鲁村2023年的目标任务是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25年的目标是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鲁村党支部坚持目标导向,明确产业方向、发展目标、时限要求和干部支撑,布局作战图、落实作战图、督查作战图,2023年开春对39.1亩老果园推行“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新技术、新主体”的“五新”升级改造,建成10.8亩的湖羊养殖基地,存栏800余只。
聚焦乡村振兴,推进五项行动。聚焦乡村振兴五大领域,以五项行动为抓手,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一是乡村产业提质行动。通过引培新主体、推行新模式,构建以苹果为主导,翡翠梨、中药材、食用菌等为补充的“一主九特、多点开花”产业格局。二是乡村生态提优行动。持续推动生态乡村、清洁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厕所革命”,分类推进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支持镇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三是乡村人才提档行动。刚柔并举,定向引进涉农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吸引各类人士来黄投资创业。推动人才下乡、干部返乡、能人回乡。选派业务骨干挂职锻炼、跟班培训。四是乡村文化提升行动。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推动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主题微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文化庭院。打造系列乡愁文化项目,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五是乡村组织提标行动。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领导和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持续推行移风易俗,全面遏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
强化结果导向,考核机制保障。黄陵县按三种类型实行差异化考核管理。突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项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和2025年分别设定为1.9万元、2.3万元。对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偏低的村,考核指标下调0.3万元;对发展水平居中、集体经济稳定、群众收入较好的村,考核指标基本持平;对发展条件好、集体经济强、群众收入高的村,考核指标上调0.2万元。同时,突出激励约束,对考核排名靠前的部门单位优先评优,对包联成效突出的个人优先提拔使用;对排名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