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1

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任务堆砌。进入过渡期收官之年,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多元,工作的关联性、耦合性更强。要打赢这场硬仗,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思维,转向“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的科学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一套权责清晰、运行顺畅、闭环管理的工作体系,用体系的力量确保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天,我重点强调构建“四大体系”。
    一、构建一套“动态精准、响应及时的监测帮扶体系”,确保安全底板万无一失
    防返贫是我们的底线任务,这个体系是整个工程的“安全预警系统”。其核心是实现从“被动打补丁”到“主动防风险”的转变。
    一要优化信息模块,实现数据“一网统管”。要彻底打通乡村振兴、民政、医保、人社、教育、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全县统一的防返贫监测信息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有农户的基本信息,更要整合其收入、支出、就业、健康等动态数据。要设定科学的预警阈值,一旦有家庭发生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等情况,系统能自动亮起“红黄灯”,并将预警信息在24小时内精准推送到相关责任人手机上。
    二要建强执行模块,做到响应“分秒必争”。“哨兵”吹哨后,队伍必须能立刻行动。要健全“县级统筹、乡镇主责、村级落实、干部包保”的四级响应机制。接到预警信息后,村级网格员要在48小时内完成入户核实;乡镇要在72小时内完成风险研判,并启动相应帮扶程序。对共性问题,县级层面要及时出台政策“工具包”,供乡镇调用。整个流程要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环环相扣,高效运转。
    三要完善反馈模块,形成管理“闭环运行”。帮扶措施落实了没有?效果怎么样?群众满不满意?必须有反馈。要建立帮扶效果评估和销号制度。风险消除后,不是简单地在系统里点个“完成”,而是要有帮扶责任人、村委会和农户三方签字确认的评估报告。县乡村振兴局要定期对销号案例进行抽查,对假销号、被动销号的严肃追责,确保系统真正形成“监测-预警-响应-处置-反馈”的完整闭环。
    二、构建一套“多元融合、链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稳定增收的经济基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个体系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发动机”。其目标是推动我县乡村产业从“星星点点”的盆景,向“连片成景”的风景转变。在横向上,要推动“三链同构”。一是延伸“产业链”。要围绕茶叶、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向上游拓展到良种繁育、有机种植,向下游延伸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体验旅游,把附加值更多地留在本地。二是提升“价值链”。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申请地理标志认证,打造“XX山茶”“XX药谷”等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三是完善“利益链”。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小农户能嵌入到现代化产业链中,分享增值收益。在纵向上,要推动“三产融合”。要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农业不再只是种地养殖,要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深度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基地。工业要向乡村延伸,建设一批“农字号”的加工车间和“中央厨房”。服务业要拥抱乡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物流、田园民宿,让乡村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投资蓝海。在要素上,要推动“三资齐动”。要用好财政“资金”,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下乡。要盘活农村闲置的房屋、土地等“资产”,通过流转、入股等方式,让沉睡的资产变成活钱。这个体系的建成,将为我县乡村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三、构建一套“共建共享、智慧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激活和谐善治的内生动力
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这个体系是维护秩序、凝聚人心的“操作系统”。其核心是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的传统管理,向“大家的事大家办”的现代治理转型。要打造一个“数字驾驶舱”。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将党务、村务、财务、服务等功能整合到一个APP或小程序上,让村民动动手指就能了解村里大事、办理日常业务、参与村庄议事。这既能提升治理效率,又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推广一套“积分方法论”。要全面推行以“德”为核心的积分制管理,将村民参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