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县媒体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县媒体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曹永锋
按照开展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我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检视、边整改,深入基层访民意、听民声、察民情,并结合自己所分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如何做强主流舆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着力查找、认真研究全县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打通引导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一些借鉴。
一、调研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先后深入长城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文旅局、融媒体中心、网信办、长城村、铁边城村等镇村、单位,与基层群众、镇村干部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交流,就受众群体需求、获取信息渠道、新闻宣传效果等方面开展调研,听取大家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随后,为充实调研内容,我还电话联系县统计局、县广电网络公司、县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等单位,对全县城乡居民户数、广电网络电视接入数量、移动手机用户数量等相关数据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二、全县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情况
我县共有常住居民4万余户,其中居住在县城的近3万户、居住在农村的1万余户。手机、电视和报纸是我县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一)读报群体日益萎缩,影响甚微。2022年,通过我县宣传部门订阅的《延安日报》2600余份,《陕西日报》1400余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各400余份,党报党刊全部为财政代扣订阅,靠行政命令推动,主要受众群体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镇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由于人们从手机和互联网获取信息更为方便和快捷,极大地压缩了报纸的存在感。再者报纸在农村基层发送不及时,等拿到手时新闻已经成“旧闻”了。
(二)广电网络电视用户逐年下降,地位尴尬。近几年受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费用更优惠、服务更到位等因素冲击,全县广电网络有线电视用户已经从2016年最高峰时的34000户下降到目前的21000余户,其中县城居民12000余户,乡镇驻地及农村用户9000余户。全县所有镇(街)驻地及行政村闭路电视基本全部覆盖。部分边远村庄的农村群众依旧使用地面卫星接收器观看电视,无法收看《陕西新闻》《延安新闻》《吴起新闻》。
(三)广播覆盖范围较小,聊胜于无。目前我县有一个调频广播FM103.8MH,每天大约播放两个半小时的本地内容,主要设有《吴起新闻》《故事吴起》《读书时间》等栏目,其它时间转播中央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陕西新闻广播等节目,在主城区设有5个外放点,每天早中晚定时播放。虽然广播节目挺受县城居民欢迎,但覆盖范围仅为县城区域范围内。过去农村的大喇叭早已不复存在,广大农村群众均表示多少年也没听到过广播了,许多年轻人对广播甚至感到很陌生。
(四)移动终端全面发力,前景无限。据今年二季度统计数据,目前全县共有手机16.2万部,其中移动用户10.2万部、电信用户3.4万部、联通用户2.3万部、广电用户0.3万部。智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受众大量转移到移动设备,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来获取信息、消遣娱乐,广大农村信息孤岛的情况几乎不复存在。以调研走访的长城村和铁边城村为例,长城村常住人口240户476人,使用智能手机333人;铁边城村常住人口304户994人,使用智能手机696人。据座谈了解和入户走访,群众每人每天基本有2小时以上的时间在手机上看新闻、刷微信,最喜欢看的是快手抖音等短视频。
三、我县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2018年12月18日,我县挂牌成立了“吴起县融媒体中心”,正科级建制,整合县委通讯组(外宣办)、广播电视台和网络办的网上宣传职能。设融媒体中心主任1名、总编辑1名,副主任3名,事业编制45名。主要承担全县内宣外宣、媒体接待、“学习强国”平台建设运营、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工作任务。
在探索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方面,近年来我县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围绕融媒体改革“新闻+政务+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以“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渠道传播、多平台互动”的传播模式和“内容为王、移动优先”的传播原则,以手机、电视、电脑、广播“三屏一声”实现多终端传播。目前融媒中心开办和转播电视频道1个(吴起电视台新闻频道)、广播频率4个(吴起人民广播、转播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陕西新闻广播、陕西农村广播),开通了“两微一端一网一视频”(一个“吴起融媒”微信公众号、一个微博号,一个“爱吴起APP”手机客户端,一个政府网站、一个小视频号)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同时,创新传播和表达方式,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栏目报道,实现新闻移动直播的常态化,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直播50多场次,最高单场直播“吴起高级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观看达到60万人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闻传播观念还没有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新媒体时代的互动性、多中心、碎微化、即时性传播的特性,目前已经在我县显现出来。面对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变化,我们的从业人员无论从思想、观念、认知等方面没有适应,仍然沿袭着传统媒体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产品内容缺乏活力、表现形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
(二)主流声音的宣传覆盖面不广导致宣传引导作用发挥欠佳。县一级党委没有报纸,部分乡镇的边远村组群众看不到市县新闻联播,融媒体中心“吴起融媒”微信公众号关注量总共只有21000余人,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许多群众表示想了解中省市县的最新政策和权威信息,但不知道在什么渠道上获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阵地对于全县群众尚不能做到有效覆盖,不能很好的达到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
(三)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一是受编制所限,新招录人员困难。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后,职能和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编制却沿袭了以前县广播电视台的编制数(定编45人,仅原来电视台和通讯组就有正式工作人员51人),人员编制严重不足,2019年以来再未招录工作人员,导致新鲜血液和专业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一线记者人数少,导致开展主题类宣传和深度新闻报道的精力有限。二是培训跟不上,专业技能不足。媒体融合的形势需要一线记者成为能拍、会剪、会编辑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将业务培训和技能充电作为一种常态坚持下去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但近年来人员外出培训较少,新闻从业人员学习充电、能力更新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主动性不足,新闻采编专业能力不高,特别是新闻采写、后期编辑、新媒体制作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尤为短缺。三是激励措施少,工作动力不足。由于事业单位职称评定比例小,个人上升渠道狭窄,对新闻采编人员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薪酬待遇跟不上,激励鼓励制度不科学,干好干坏一个样,临聘人员工资待遇低,业务熟练能独当一面后因待遇太低纷纷跳槽辞职,近几年多名编辑记者、播音主持等业务骨干调离单位。
(四)设备老化陈旧,影响新闻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县融媒体中心主要设备(电脑、摄像机、照相机)都是2014年采购,还有部分10年以上的老设备,单位唯一一台制作4K高清视频视频计算机还是个人购买,更谈不上配备自拍稳定器、6K和8K摄像机、照相机、航拍无人机、智能手机等新装备,播音录音室音响、隔音墙等设备老旧,不但使一些新闻产品无法拍摄和制作,大大降低了宣传效果。作为县级主流媒体的装备远远不如一些自媒体个人的装备,干部常常调侃说,他们“正规军”装备不如“杂牌军”,落实媒体深度融合的“移动优先”“数据优先”“智能优先”要求不彻底。
五、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县域是国之基层,而县媒承上启下,是基层舆论引导之阵地、党和人民群众之桥梁纽带、服务人民之文化平台,其功能定位是构建融新闻资讯、文化传播、政务服务、舆论监督等功能于一体之综合信息资讯服务平台。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
(一)要坚持宣传好“一个主题”。就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度融合。突出宣传好党的二十大和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项目支撑、城乡统筹、能源强基、生态优先、产业富民、实干兴县”六项战略,统筹内宣外宣,讲好吴起故事,传播吴起声音,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重点在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