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村级组织换届准备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确保即将到来的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平稳、有序、高质量进行,选优配强新一届村级领导班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XX县自去年以来,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将换届准备工作作为当前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系统性、前瞻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擘画换届准备工作蓝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村级班子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XX县委组织部深刻认识到换届准备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从全局高度进行系统谋划。
首先,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挂帅的换届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构建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乡镇党委具体实施”的四级联动工作格局,为换届准备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XX县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了2025年至2028年期间,在后备人才储备数量、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核心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换届选举的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同频共振。这一行动计划构成了整个换届准备工作的核心抓手与路线图。
再者,为确保准备工作有的放矢,领导小组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了多个调研小组,自去年起,深入全县各乡镇、行政村,逐村开展“六清”摸底工作,即村情清、班子清、党员队伍清、人选清、问题清、风险清。通过座谈访谈、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形式,全面、精准地掌握了每个行政村的基本情况、现任班子运行效能、党员队伍结构与现状、潜在候选人储备、村干部职数预估增减、群众核心诉求以及可能影响换届选举的各类风险隐患点,形成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为后续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依据。
二、聚焦核心任务,全力夯实后备力量战略储备
人才是换届成功与否的关键。XX县将后备力量建设作为换届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发掘、管理、培养”三步走战略,着力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
(一)拓宽渠道“广发掘”,建好人才“蓄水池”
为破解部分村庄后备人才来源单一、选择面窄的难题,XX县着力打破地域、身份、行业壁垒,多渠道、多维度发掘优秀人才。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大寻访”行动。各乡镇党委牵头,通过召开“诸葛会”由老党员、村民代表、乡贤能人推荐,组织工作队“面对面”与目标人选深度访谈,以及向其周边群众“背靠背”了解情况等方式,重点挖掘并评估了五类关键人才:深耕乡土、群众认可的本土“致富能手”;眼界开阔、资源丰富的在外“经商能人”;充满活力、掌握新知的“返乡大学生”;作风过硬、执行力强的“退役军人”;以及政治坚定、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党员”。截至目前,已成功挖掘并识别出此类人才185名,为后备力量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是健全动态联系发现机制。依托“2112”工作机制,即要求每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定点联系1个村,每名乡镇干部联系10名党员、10名群众,每名村干部联系20户村民。该机制将发掘和联系后备人才作为一项硬性指标,促使乡镇干部沉到基层一线,在日常工作中敏锐发现、主动联系有潜力的优秀分子。通过该机制,全县共发现并初步锁定了村级后备人才215名,有效拓展了选人视野。
(二)精准画像“细管理”,建好人才“信息库”
为实现对后备人才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避免“大水漫灌”,XX县着力构建动态管理体系,确保对每位后备人才的情况了然于胸。
一是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对初步纳入视线的后备人才,围绕政治素养、带富能力、服务群众、依法办事、个人品德等三个核心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评估结果结合个人基本信息、特长优势、现实表现、潜在短板及群众评议等内容,形成标准化的“成长档案”。档案中明确记录了每位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改进建议,为其后续的“定制化”培养提供了精确依据。
二是实行动态调整与分层分类管理。后备人才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建立了一套“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库内人才进行考察评估,对表现突出、成长迅速的,提升培养等级;对思想滑坡、能力停滞或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经核实后及时移出人才库,确保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同时,根据人才特点和村庄需求,将其分为“党组织书记后备”“村委会主任后备”“‘两委’委员后备”等不同类别,进行针对性培养。
(三)多维赋能“强淬炼”,建好人才“练兵场”
为确保后备人才不仅“选得准”,更能“用得上、干得好”,XX县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搭建了立体化、实战化的“淬炼营”。
一是搭建系统化培训平台。依托县委党校和村干部实训基地,精心打造“头雁淬炼营”培训品牌。组建了一支由25名优秀乡镇领导干部、经验丰富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及“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金牌导师团”。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涵盖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产业发展思路、乡村治理经验、矛盾纠纷调解、党务村务公开、集体经济运营等多个模块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是在实践实战中墩苗历练。为避免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创新设立了“书记助理”“主任助理”“乡村振兴专员”“民情代办员”等实践岗位。有计划地从后备人才库中遴选了90名重点培养对象,安排到村内担任相应职务,让他们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深度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核心工作。这种“压担子”的做法,让后备人才在处理复杂问题的实战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树立威信,赢得党员群众的认可。
三是推行“导师帮带”成长机制。全面推行“多帮一”或“一对一”的结对帮带制度,由前述“导师团”成员与后备人才结成成长对子,目前已成功结对215对。导师通过项目共担、难题共破、经验共享的方式,对帮带对象进行“手把手”的传帮带,重点传授化解基层矛盾的技巧、发动群众的艺术、发展集体产业的思路,帮助他们补齐能力短板,加速成长成熟。
四是优化人才结构补充渠道。针对部分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XX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行“一村一名”XX计划志愿者到村任职。通过个人自愿申报、组织严格遴选、村庄与志愿者双向选择的方式,已成功为10个后备力量薄弱的重点村、难点村补充了39名高素质的后备力量,有效改善了这些村庄的人才队伍结构。
三、紧扣关键环节,筑牢换届选举风险防火墙
一场成功的换届,不仅要选出好干部,更要换出好风气、好面貌。XX县高度重视过程管控与风险防范,确保换届工作在规范、有序、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一是严格开展任期和离任审计。坚持“先审计、后换届”的原则,已协调审计、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组建专项审计工作组,正分批次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的现任“两委”班子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审计内容聚焦村级财务管理、集体“三资”管理使用、工程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