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心卫生院乡村两级及国培项目人员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员及国培项目人员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县面临的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紧急的动员会,也是一次精准的部署会,更是一次压实责任的加压会。当前,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蔓延的态势,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加剧,国内部分省份已出现本土传播,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卫生健康战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深刻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闻令而动、精准施策。
首先,从全球和全国范围看,疫情输入风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逼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1月至6月,全球累计报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已超过22万例,疫情在东南亚、南美洲等传统疫区持续活跃,并呈现向非传统流行区扩散的趋势。这表明,病毒的传播力和适应性正在增强。将目光转回国内,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境外输入压力持续增大。特别是进入夏季以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省等南部地区相继报告了多起输入性及本土关联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8月初,全国已有7个省份报告输入性或本土病例,累计超过3000例,其中*省的疫情尤为严重,已出现局部聚集性暴发。这些数字清晰地警示我们,基孔肯雅热已不再是遥远的“域外”疾病,而是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现实威胁。我县作为内陆地区,虽然目前尚未报告确诊病例,但绝不能因此产生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暑期是旅游、探亲、商务往来的高峰期,人员流动性大、范围广、频率高,疫情输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其次,从我县自身条件看,存在疫情发生和传播的潜在环境基础。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这种蚊虫在我县分布广泛,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公园绿地、废品收购站等区域。近期我县疾控部门的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显示,部分重点区域的布雷图指数已接近甚至超过了20的预警线,这表明蚊媒的密度已经达到了可能引发传播的临界水平。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易在短时间内通过蚊媒叮咬形成本土传播,造成疫情的快速扩散。同时,我县部分群众对于基孔肯雅热这类“新发”传染病的认知还存在不足,“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的防蚊意识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一些卫生死角和积水容器成为了蚊虫孳生的“温床”,为疫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再者,从医疗救治准备看,我们的能力短板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基孔肯雅热的早期症状与流感、登革热等疾病相似,以发热、皮疹和剧烈关节痛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这对我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早期识别和鉴别诊断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部分基层医务人员,特别是乡村医生,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处置流程还不够熟悉,知识储备和实战经验相对欠缺。一旦出现疑似病例,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规范上报、妥善处置,直接关系到能否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此次会议专门邀请各位乡村医生和国培项目人员参加,目的就是要将防控关口前移至神经末梢,打通政策传导和技术指导的“最后一公里”。
因此,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全体医务工作者,必须立即从“零病例”的麻痹思想中警醒过来,深刻认识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把各项防控措施想得更周全、抓得更细致、落得更扎实,坚决守住不发生本土疫情传播的底线。
二、聚焦关键环节,坚决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力以赴抓好以下三项核心任务。
第一项核心任务:以“源头控制”为核心,全面打响蚊媒孳生地歼灭战。控制传染病,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于基孔肯雅热而言,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就在于控制蚊媒密度。没有蚊子,就没有传播。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消极等待、被动应对的思想,都可能导致我们错失防控的最佳时机。必须全民动员、全域覆盖,向蚊虫孳生地发起总攻。一要突出一个“清”字。要将爱国卫生运动与蚊媒防控工作深度融合,以“翻盆倒罐、清除积水”为核心抓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对房前屋后、阳台楼顶、庭院内外进行地毯式清理。重点是各类可能积水的小型容器,如闲置的瓶、罐、盆、缸,废弃的轮胎,积水的竹筒、树洞,以及花盆托盘、建筑洼地等。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从源头上彻底铲除蚊虫赖以孳生的环境。各村卫生室要发挥前哨作用,指导和动员村民开展家庭和周边环境的卫生清理工作。二要落实一个“管”字。各医疗卫生单位、学校、农贸市场、公园、建筑工地、废品回收站等重点场所,是蚊媒孳生的高风险区域。各相关单位必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巡查和清理制度。例如,医院的绿化带、地下室、污水处理系统;学校的景观水体、排水沟;建筑工地的积水坑、物料堆放区等,都要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处置。要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责任明确到单位、具体到岗位、落实到个人,确保各项清理措施落到实处。三要强化一个“杀”字。在做好环境治理的基础上,要科学、规范地开展成蚊消杀工作。疾控部门要加强蚊媒密度监测,科学研判风险,精准指导消杀工作。对于蚊媒密度较高的重点区域,要组织专业消杀队伍,选择在成蚊活动的高峰时段,采用高效、低毒的卫生杀虫剂进行空间喷洒或滞留喷洒,快速降低成蚊密度。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要掌握基本的消杀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在专业指导下,对辖区内的小环境开展必要的应急消杀处置,确保消杀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二项核心任务:以“监测预警”为前哨,构建灵敏高效的疫情发现处置机制。如果说控制蚊媒是“治本之策”,那么灵敏的监测预警体系就是防止疫情失控的“安全阀”。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将疫情燃点在第一时间扑灭。一要织密监测网络。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发热门诊、急诊科、感染科以及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疫情监测的第一道关口。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预检分诊制度,对所有发热患者,必须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特别是近14天内有无赴*省等疫情流行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以及有无蚊虫叮咬史。对于有流行病学史且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的患者,要立即将其作为重点可疑对象进行排查。二要提升诊断能力。全体医务人员,尤其是今天参会的各位骨干,要带头深入学习《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必须熟练掌握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流感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要牢记其“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三大典型特征,提高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中心卫生院检验科要做好技术和试剂储备,确保一旦出现疑似病例,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实验室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金标准”依据。三要确保报告通畅。疫情报告是启动应急响应的“发令枪”。各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2小时内通过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上报,绝不允许出现迟报、漏报、瞒报现象。信息科要确保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运行通畅。疾控部门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快速锁定密切接触者,追踪感染来源,评估传播风险,为后续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项核心任务:以“社会动员”为基础,营造群防群控的浓厚氛围。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将专业的防控知识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实社会基础。一要拓展宣传广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