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主席在xx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这万物并秀、黄河安澜的美好季节,我们邀请各位专家、嘉宾齐聚美丽的母亲河畔,围绕传承弘扬xx精神开展学习交流,意义重大。中共xx省委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xx专门对深化xx精神研究作出批示。在此,我代表胡昌升同志,代表xx省政协,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90多年前,xx、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以xx为中心成功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逐渐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光照千秋的历史贡献。革命先辈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北地区成功实践的结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
xx精神犹如一座精神富矿,挖掘愈深发现宝藏越多;堪比一部革命百科全书,既能为我们提供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又能给我们提供弘扬继承的优良传统,还能为我们守正创新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20x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xx视察时指出:“xx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这片热土孕育了革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陕甘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得以成功创建、之所以能够成为“两点一存”,是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辈带领老区人民艰苦斗争的结果。其中,关键人物的作用不可替代,xx是灵魂人物和核心,谢子长首先在陕甘高原上打出了红旗,习仲勋是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工作经历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导人。习仲勋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与三个特区有着不解之缘:一个是他早年参与创建的陕甘宁特区,一个是他曾守卫x年之久的关中特区,还有一个是他首创建立的深圳等经济特区。三个特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xx,而贯穿其中最鲜明的一条红色主线,就是守正创新精神。
一、守正是行稳致远的前提
革命先辈在创建、发展、壮大陕甘边、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当中,习仲勋在力推深圳等地改革开放中,始终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革命初心,永葆赤子之心,保持着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
其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定盘星。始终相信、追随、坚持党的领导,是革命先辈最鲜明的特质。革命时期,xx、习仲勋曾屡遭党的左倾错误迫害,几起几落,即使在错误“肃反”中面临杀头危险,仍一直坚定相信、听从、服从党的领导。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陕甘边的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xx、习仲勋等人想尽各种办法,曾多次派人去上海等地寻找党中央。在红xx军兵败终南山、陕甘革命最危急的时候,习仲勋主持召开陈家坡会议,加强党对革命队伍的领导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明确“不打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集中主力红军,深入陕甘边区打击敌人,巩固和扩大照金根据地的正确方针”,被称为西北党史上的“遵义会议”。19xx年x月,毛泽东亲笔为习仲勋题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改革开放时期,习仲勋团结带领广东省委一班人,遵照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全力平反冤假错案,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各项政策,率先在广东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并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首创“特区”。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无论何时都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其二,始终守住对远大理想的坚贞。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时期,先辈们无论面对敌人屠刀和弹尽粮绝的困境,还是遭受党内错误路线的迫害,都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xxx在入党誓言中写道:“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谢子长在入党宣誓时说:“我把一切都交给党了,我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19xx年,面临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开展错误肃反所造成的严峻局面,有同志劝习仲勋躲一躲,他却说:“把我杀了,我也不能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习仲勋曾敏锐地说,“跟着毛泽东走,就是胜利”。19xx年,习仲勋在广东推动改革开放,当时社会上对特区这样的新生事物有很多议论,有人甚至怀疑广东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习仲勋鲜明地提出,“只要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利,我们就干,胆子大一点”。x月,习仲勋出席广东省地委书记会议时说:“只要不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大胆试验,不要等。”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因为革命先辈始终保持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守了理想信念、守住了革命的初心,才确保革命方向不偏移、革命道路少走弯、革命红旗永不倒,确保了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其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者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这样形容xx:“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毛泽东评价其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抗日战争期间全党曾为其公祭。谢子长被当地人称为“谢青天”,毛泽东两次为其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曾亲笔为他题写碑文。毛泽东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党组织鉴定中说:“习仲勋是从群众中生长起来的,而且与群众保持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在主政广东期间,习仲勋生动践行党的宗旨意识和初心使命,深入边境农村、哨所、口岸,亲眼目睹了内地和香港的差距,百感交集,寝食难安。在深入调研后认为,“光是堵截还不行,最根本的还是要把生产搞上去,把落后的面貌改过来,使经济繁荣起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是陕甘边革命、还是在广东首倡改革,正是因为坚持群众路线,坚信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党的事业才有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发展活力。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
革命先辈在创建、发展、壮大陕甘边、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当中,习仲勋在力推深圳等地改革开放中,之所以能够突破各种艰难险阻、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找到了创新这个根本出路。
第一,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时期,先辈们创造性运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建了“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尤其是在与中央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不盲目依靠上级指示和抽象教条,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陕甘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地估量敌情我情,按照客观情况去决定自己的政策,独立地处理重大问题”,提出“三色”建军方式,创造出“梢林”中的马克思主义,先后创建了xx、xx、xx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适合西北红军发展的道路。19xx年x月《解放日报》评价xx说:“xx同志远离中央,能从革命实践中体会到马列主义之精髓,使马列主义之普遍真理实践于西北,在建军建党建政及领导革命战争中,其方针策略,无不立场坚定、实事求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使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习仲勋xx岁领导两当兵变,xx岁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镇守边区南大门、西大门、北大门。毛泽东称赞他是“活的马克思主义者”。19xx年x月,习仲勋在先后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中南组讨论和各组召集人汇报会时呼吁,“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随后,他又代表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在广东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这一创新思路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鼓励,支持xx在xx、xx、xx办“特区”,说“还是叫特区好,xx开始就叫特区嘛!”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革命先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做到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实事求是制定出台战略举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习仲勋领导下,创建民选政府,推出了“十大政策”,开启党在西北早期局部执政的历史。这些政策之所以顺民心,靠的就是实事求是。比如,在土地政策上,避免实行过火或“左”的做法,只没收地主及富农剥削来的土地分给贫雇农,给地主富农留下维持基本生活的土地,不主张“从肉体上消灭地主富农”;在经济政策方面,发行货币,开设集市,鼓励边区内外开展贸易往来;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兴办列宁小学,颁布禁烟、禁赌,妇女放足等条例,开启了文明的新生活。“十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打破了国民党封锁,发展了苏区经济,使革命有了巩固后方。xx曾对人说“搞政权建设和做地方工作,我不如仲勋”。习仲勋任关中特区书记期间,xx认为“关中是陕甘最好的苏区”;任绥德地委书记期间,发掘总结的“郝家桥经验”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在陕甘边区领导政权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他时隔xx多年后领导广东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19xx年x月到x月,习仲勋先后考察xx等xx个县,在听取宝安县领导关于吸收外资搞加工业、小额贸易的工作汇报后,他立即鼓励当地干部:“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干,不要去反对他什么主义。他们是资本主义,但有好的地方我们就要学习”。xx政府、关中特区、深圳特区的成功创建,都与革命先辈善于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发展,使提出的政策、工作的推进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真正是做到了“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三,广泛动员凝聚共识和力量。“陕甘边的斗争史,是统一战线的又斗争又联合的历史”。革命先辈以发展壮大革命武装为目标,区别对待各方势力,能团结的团结,能中立的使其中立,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敌人,争取同盟者和支持者。比如,xx、习仲勋始终同国民党将领杨虎城、邓宝珊和军阀马鸿逵保持着联系的渠道;建立回民支队和自治政权。红25军能顺利地进入陕甘等,都与陕甘苏区早期探索实行统一战线有一定关系。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习仲勋同志在推进经济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广泛团结港澳台工商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广东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人心齐,泰山移。能够广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汇聚众人之智,用好众人之力,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第四,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