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填报接近尾声,今年接触了不少广东的家庭,轻服务做了十来个家庭,1对1服务做了几个家庭。可谓是各有各的情况,每年陪伴这么多家长来看,2023年的高考家庭,都来看看你是不是这样的家庭情况?
没有好坏,只有得失权衡。
【4000多位的物理】孩子成绩很好,但是话语权不多,家长指导性很强,“中大”稳上,但是在我的眼里,这么好的位次,选择权多,孩子好好匹配专业就完美了。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的话语权占比很重,并且形成比较固定“专业”价值观。
例如:十分期望孩子读法学,五院四系基本能挨到一半,但是就是因为有朋友的孩子在西南政法大学,就觉得这个学校好,排序的时候也吧“西南政法大学”放到了“华东政法大学”前(中国政法大学上不到),而且对“对外贸易经济”“中央财经大学”的法学不感冒,就因为觉得金融这几年不行;
再比如:孩子将“华东师范大学”放在第二位的理由,竟然是天然地觉得这个学校好,但是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在再三沟通后,将其拿掉。孩子觉得读计算机也不错,父亲却觉得女孩子读计算机不算很合适,在广东院校排序,计算机类的逻辑排序时,“华工”放在了“中大”后。
如果您是这个家庭,你会怎么排序?

【二本边缘】今年的广东因为二本高校大量减招,导致今年在490~510分数左右的考生,都很难受,要争取一个二本,基本是要放弃专业选择的。
家庭要求“保二本”,但是丑话说在前,不能保只能尽量,而且家庭专业上没法选择太多。服务过程,发现父亲意见和孩子不匹配,但是又不敢多干涉太多孩子选择,孩子在选择过程中,又不多与家长交流。但总体对专业没有什么思路。
……帮忙选了比较偏远的二本学校,垫底二本学校的一般专业、冷门专业,选了联合培养项目,选了几所不错的民办本科。父亲不接受联合培养项目,孩子太冷门不接受,太远的学校孩子又不愿意去,最后花了很多时间沟通了家庭的选择。
平衡的结果是,优选二本(选择基本能接受的专业),最后垫底一些民办本科(优选专业)。
做方案权衡,是我们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过程中唯一能把控的环节,当志愿投递出去后,那就是随机事件了。

【本科线边缘】其实到了这个位置,从我的观点,只要家庭经济负担得起,本科总是比专科在后期就业来的强一个档次。(希望双减教育改革后的能逐步改善,唯学历论)。
这些年团队帮助不少于20位本科线上10分之内的客户,上线本科。今年的2位家庭,一个高5分,一个高1分,两个家庭都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沟通“放弃专业选择”。过程中,孩子也挺难受,父母也有点犹豫,但是又熬不住保本科的底线。
但是可以说的是,民办本科,进校后相对调专业容易一些,但是也不是绝对事情。
选择没有好坏,只有适合!!!2023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