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由《狼图腾》浅谈人性、狼性的统一与分裂

项南

  我记忆犹新的电影《狼图腾》很好看,这是毫无怀疑的。场景浩大,蒙古风情特浓,只是关于人的情节比较少。导演可能只想要场景带来的震撼效应吧。同时也看过关于《狼图腾》的大篇幅评论,觉得评论有偏激,电影也有偏激,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其实影片也没有宣传里说的那样神奇。但震撼之力很强,可以直抵灵魂。

  一部好的作品,其实不应该看宣传有多大力度。因为宣传本身就是炒,炒出来的话有多少是真的?也没必要去较真?狼就是狼,它不会成为中国人的龙图腾,永远不会。它只属于一个民族或部分,精神上的高峰,是与不是,尚在争论中。小说前介里有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觉得这种宣传是扯淡。

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狼本是兽,狼性凶残这是没有争议的。兽若不凶残,就会失去生存的机会。所以任何对狼的批判都是苍白的。反过来人类的暴虐破坏,灭绝性的屠杀,其实比狼性还贪婪。狼之所以伺机反扑,那是人类无时无刻不摧残的结果,就像那只被追得走投无路的狼,宁愿决绝地跳下山崖,也不想被人类屠杀,这种悲壮,其实是对人类的无情宣判与揭露。

  狼性的凶残,暴戾,狂虐,贪婪也是所有野兽和人类的共性。区别在于人类懂得隐藏和包装自己,以高智慧分裂出来,同等的兽欲相对变得文明内敛一些。纵然如此,但狼也有柔性的,韧性的一面,在狼的爱情和狼孩子身上,都能体现。狼的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哪怕另一个早殇,它们会孤独到老。亦或另一只伤残,它们也会不离不弃,舍命去捕食,为养活对方。仅这一点,狼区别于其他野兽,更高于人类所谓的爱情。

  而《狼图腾》这部电影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电影与小说失真可以原谅,那是为超越原型而允许的。若失去最优秀的文化内涵,未免太可惜了。

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事实上为了生存,人都能成为兽,何况狼。狼心狗肺不是说的,生活在大自然,靠的就是弱肉强食,仁慈与宽厚那是长生天的胸怀,因为包容,长天不老,无需食物的供养,更不需要厮杀和掠夺,只要给一片纯净,一片辽阔,长天就会为所有的生灵坦露胸膛,坦露爱。

  《狼图腾》在我看来,无论人,狼,马群,都是勇士。只是看谁的智慧更高,更具有掠夺性,彪悍性乃至传奇性,最终血拼成为草原的王者。其实,不管狼有多智慧,多凶残,多顽强,多贪婪,它也无法主宰草原。草原最终归于人类,因为人类除了具备兽类所有的优点,还有兽类永远不能及的阴谋与文明。

  传奇中马与龙同,是飞跃,是狂放,甚至放纵。但无法脱离生存的自主性,无法具备为生存而必须的攻击性,仅此,只能屈服在人类的保护或饲养中。这也注定马始终是服务于人类,无法脱离人的束缚和驾驭的宿命,它始终是被人类驱使而不被人类恐惧或防范的畜生

  而狼生下来,就历练在大自然残酷的环境里,磨砺出独特的霸道性,野蛮性以及强大的自主能力和攻击性,不受人类所控制,这也是狼与生俱来就令人类恐惧和防范的原因。

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尽管如此,狼行草原或山林,也都有着自己的模式。从小就熟知狼的故事,因为小舅年轻时很屌,抓獾子打鸟是寻常事,更因为工作的牧畜场离老头山很近,山里灌木丛生狼踪频现,小舅经常划拉一些屌兄弟,结伴进山掏狼窝,想把抱回来的狼崽子饲养到发情期,与母狗交配。生下的杂种很凶悍,是保护牧场的卫士。

  小舅讲,在狼崽子刚被抱回来时,每到夜晚,牧场内外都笼罩在阴森恐怖的气氛里,因为丢了孩子的母狼和公狼跟着气味寻到狼孩子,就带着狼群,把牧场围起来,一双双绿森森的眼睛,鬼火一样闪来闪去,嚎声令人毛骨悚然。

由于牧场防范很严密,它们很难找到狼孩子。就把呼唤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地传给小狼崽,小狼崽听到后,也拼命地嚎叫,小舅和屌兄屌弟们听到狼嚎此起彼伏,没有离去的倾向,开始害怕,就摔死小狼崽,躲着不敢出来。也许母狼感觉到了什么!在狼孩子叫声消失的时候,狼群继续嚎叫,母狼和公狼拼命跳进牧场围栏,寻找狼孩子。所不幸的是,它们见到啥撕咬啥,猪鸡牛羊,只要遇上,就不会幸免,它们完全进入疯狂与残暴的状态中,也许它们已经预感到狼孩子殒命,才那样疯狂与残暴吧。所以既不想奉它为神,亦不想它成为什么人的图腾,狼就是狼,它属于天地间最荒凉的地方,越是荒凉越是有他们真正的自由自在……

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狼性的凶残在于它们捕猎食物和被攻击时它们的战场是山林,草原。它们为保卫而厮拼,为食物而蛰伏待机,但目标都是与它们一样生活在森林,草原的动物,而不是人类。同样是兽,没谁指责谁凶残,谁比谁更暴虐,谁比谁更嗜血。只有谁更懂得杀戮,更能保护同类,更有攻击性和猎杀性,才是同类中至高无上的王者。

  狼之所以侵扰人类,是人类让森林消减,让大山变得赤裸,草原变得贫瘠。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日益边缘化,变成孤岛,甚至随时会消失,能猎取的食物已经早它们一步消亡。如果历史退回到侏罗纪时期,那是最伟大的生物时代,裸子植物的极盛期,狼还会侵扰人类么?

  其实狼逼近人类,那是为了报复,虽然凶残,其罪魁祸首还是人类。人类毁坏着原生态的同时,也毁灭了野生动物的家园,甚至消亡更多植被与动物。而一些动物,恰恰是野畜不用猎杀的天然口粮。亦如《狼图腾》,如果没有人类偷走那些已经冻藏冰湖的黄羊,绝了狼的口粮,狼还会发怒报复么?它们有自己的食物,还有必要去涉险人类的羊群,马群么?狼的智慧很高,它们知道人类有太多的机关算计它们,它们没必要冒险去招惹人类的残忍。同样的残暴和阴谋,狼没有人类那样贪婪,有不断膨胀的胃口,它们只求吃饱,然后一生守着它们唯一的爱人和孩子专一地活着。

  狼性贪婪,凶残,这是人类所定义的。而谁给人类拓进的文明定义呢?朝代更替,血染疆土,人类吞噬人类,杀戮人类,以强凌弱,成批成批的白骨,与狼群肉食的几只畜生比,是人类制造了一场又一场浩劫,都是毁灭性的。只是人类比狼多了更高一层的智慧,假借文明,把许多杀戮归于人类历史递进与发展必须的过程。因而从狼性明目张胆地分裂出来,合理起来。很遗憾的是,狼图腾并没有完全体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后果,反而抽象的、单纯的、高歌狼的精神,把狼奉于图腾的位置,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盲目。

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挥之不去的是《狼图腾》牧马人在白毛大雪中的镜头。与嬗变的天空角逐,与翻脸的大自然抢夺生命,抢夺军马。白雪铺天盖地,暴风肆虐,烟沙与尘土狂飙翻转,马群因风暴而失控,蛰伏很久的狼群借机复仇,狼群圈着马群,驱赶着向冰湖狂奔。只要能把马群驱赶入冰湖,就算神仙也救不了这群军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湖里冻成形态各异的模型,那样狼的口粮就不是问题,远比那些丢失的黄羊更能解决生存问题。这一天,狼群为生存也为报复蓄谋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这点虽然体现了狼有着极强的团队精神与智慧,但也裸露出狼性狭窄的一面,同样为拼而拼,却体现出牧马人为保护军马而忘我的大无畏精神。

  看镜头,牧马人不顾生死地骑马狂飙,为了保住军马群,阻止马群不落入冰湖。牧马人已经在拼死努力,拼命与狼决斗。风吼,马嘶,狼嚎,人叫,枪鸣,在那一瞬间浩浩荡荡都在飞翔,生与死不再是结局,而是一种征服,惊心动魄的征服之战。

  虽然他们各自狂奔的目的不同,但共同点是生死角逐中。那一刻的拼杀其实与民族无关,狼性本身也杂糅着人性,为胜而战,为拼搏而疯狂。狼为捍卫自己的食物,亦为生存。牧马人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责任和生存的本性。都在拼死角逐,唯独马群,无法主宰自己,奔逃也是为了生存。这是一场都为生存而博将自身生死度外的疯狂角逐。

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说彻底点,狼是不是蒙古人的图腾,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为了生存,不管哪个民族,随时都有可能变成狼,狼只为活着而拼,却无法拥有人类的文化与文明。人除了活着,还有更远大的意义,那就是推进科学与文明。虽然最原始时期人跟兽一样,都是靠猎杀的形式存活下来,但人类却早早地学会农耕,改变了食物的方向,因此把猎杀变得越来越含蓄,一步步走入人类文明时期,狼还停留在防范于猎杀的状态,就这些而言,人性即同于狼性又超越于狼性。

  其实狼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共生的动物或经常出没的陌生邻居而已,人也只能是一个智商高于其他生灵的神奇物种。站在狼与龙的影子下,狼图腾实物化,最终无法与龙图腾相提并论,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神化出来的一种圣物,是一种渴望吉祥与和平,向上与追求的力量,没有杀戮和血腥,只有崇尚和膜拜。

  如果《狼图腾》与马克?罗兰德的《哲学家与狼》相比,本质上的不足很明显,狼图腾的不足就在于想把狼性神化、推崇。而马克?罗兰德《哲学家与狼》却深度体现在人性细微的观察、贴心体会,以真实强调狼是大自然生活的一份子,而不是神一样的战士。所以,不管人性、狼性的统一还是分裂,都趋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灭绝,人类还会生存么?图腾只是精神上的尊崇与生存无关。

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狼图腾读书笔记3000字)

注:图片来自网络,有侵必删

............阅读全文............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如来写作网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