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民政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时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中心组学习会,主题鲜明、内容聚焦、研讨深入。大家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特别是第二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结合民政工作实际,交流了学习体会,分享了思想感悟,提出了贯彻思路。整体来看,会议达到了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的预期效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特别是第二章,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深悟透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XX民政事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再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内涵与战略考量
学习理论,首要在于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们必须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百年变局的根本之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唯有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总书记在书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擘画。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同样面临着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群众需求日趋多元、服务供给方式亟待转型等一系列新挑战。不改革,就会陷入被动;改革慢了,就会落后于时代。我们必须将民政领域的改革置于国家发展全局和时代大背景下考量,以改革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践行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政工作直接关系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无论是养老服务、社会救助,还是基层治理、社会事务,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检验我们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因此,民政领域的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为民、爱民”的职责使命。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必须通盘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受益程度,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制度体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学习第二章的论述,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民政工作涉及面广、关联性强,更需要系统谋划。例如,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就需要民政、卫健、人社、医保等多个部门的政策衔接与资源整合。推进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就需要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这些都不是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所能完成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不断提升民政工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我们学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标对表,检视工作,找准制约XX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一)聚焦“老有所养”,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XX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满足数量庞大、需求多样的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一是要在服务体系构建上求突破。按照《XX市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今年是收官之年,各项硬指标必须按时完成。要确保全面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任务,新建和改扩建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要投入运营,新增养老床位超过3000张的目标必须实现。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资源整合,盘活存量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真正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网络。二是要在服务模式创新上求突破。传统的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老年人的需求。要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健康监测、上门派单等精准服务。要积极推广“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探索“物业+养老”“家政+养老”等融合发展新业态,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普惠的养老服务。三是要在要素保障改革上求突破。破解养老服务发展中的用地、融资、人才等瓶颈。要推动建立养老服务专项基金,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同时,要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薪酬待遇、职业晋升等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养老事业。
(二)聚焦“弱有所扶”,深化社会救助体系精准化改革。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更加精准、高效、温暖。一是要在救助对象精准识别上深化改革。传统的入户调查、邻里走访方式存在局限性。必须加快推进“数字救助”,依托省、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信息预警机制。通过与教育、人社、医保、住建、税务等部门的数据比对,主动发现潜在的困难群众,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同时有效防止“错保”“骗保”现象。二是要在救助服务供给上深化改革。救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给钱给物”的层面。要积极推行“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整合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慈善资源等多方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专业化服务。要大力发展乡镇(街道)社工站,使其成为基层社会救助服务的重要枢纽,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三是要在救助制度衔接上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与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受到影响。
(三)聚焦“幼有所护”,深化儿童福利与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改革。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是要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改革的关键在于压实各方责任。要强化市、县、乡、村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推动“精减人员、优化组合”的改革,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要加强与公检法司、教育、卫健等部门的协作,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等制度,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二是要提升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市级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不仅要为孤残儿童提供生活照料,更要向区域性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养育指导中心、康复服务中心转型,为全市的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支持。三是要发展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在社区层面建设更多“儿童之家”、爱心托管班,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
(四)聚焦“逝有所安”,深化殡葬领域移风易俗改革。殡葬改革是破旧立新、倡导文明的社会改革。一是要强化公益属性。坚持殡葬服务的公益导向,加强对殡仪馆、公墓等服务机构的价格监管,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