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副职领导关于《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材料(3186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围绕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交流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结合我近期的学习和个人思考,从一名副职干部的角度,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体会,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接受评议,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通过这段时间的静心研读,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习近平经济文选》不仅是一部指导经济工作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淬炼思想、提升境界的生动教材。它用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的根本问题。学习的过程,是解开思想困惑、廓清理论迷雾的过程,更是自我审视、自我加压、自我提升的过程。以下是我的四点核心感悟。
一、从“国之大者”高度,重塑对经济工作的政治认知
过去,在日常工作中,我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用数据、指标、增速等纯粹的经济视角来看待问题。虽然也强调政治站位,但对经济工作内在的政治属性,理解得不够系统、不够透彻。通过学习《文选》,特别是其中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系列论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思想上的洗礼和认知的重塑。
《文选》开宗明义地阐明,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但中心工作绝不等于工作的全部,更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政治方向。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个“政治”,体现在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定力上,体现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上,更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书中提到,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这一论述对我触动很大。虽然我所在的单位并非审计部门,但其内在逻辑是相通的。任何一个承担经济管理或监督职能的部门,都必须首先从政治上看待业务,将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我的反思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业务上的“行家里手”,更要努力成为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这意味着在谋划任何一项工作、推进任何一个项目时,首先要思考的是它是否符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否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时,不能只看短期经济效益,更要评估其对就业结构、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长远政治影响。这种从“国之大者”出发的思考习惯,是《文选》给予我的最宝贵的思想方法。它要求我必须跳出自己分管的“一亩三分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校准工作的政治航向,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二、以“问题导向”方法,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求索
高质量发展是《文选》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对于高质量发展,我们常常讲,也一直在做,但如何才算真正领会其精髓、把握其要义?通过学习,我感到,关键在于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
《文选》中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到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些论述都直面挑战、不避矛盾。这给我一个重要启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满足于喊口号、贴标签,而必须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它要求一种全新的工作方法,即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追求“有没有”转向关注“好不好”。
就我个人而言,这种转变意味着在工作中要扮演好三个“角色”。一是“体检师”。要像书中提到的审计工作发挥“经济体检”作用一样,对自己分管的领域进行系统性、常态化的审视,精准识别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比如,我们的政策是否存在“中梗阻”现象?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还有提升空间?是否存在潜在的债务或金融风险?二是“解题人”。识别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不能满足于当“甩手掌柜”,把问题上交或下推,而是要亲力亲为,深入一线,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三是“引路者”。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动能。作为副职,我有责任在分管领域内,积极探索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整体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这个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需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和甘坐“冷板凳”的耐心。
三、怀“人民至上”情怀,校准经济工作的价值原点
学习《文选》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情感和价值立场的再教育。书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根本立场,如同一条温暖的红线,贯穿于所有理论篇章之中。它反复提醒我,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究竟是为了谁。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时可能会离群众远了,对数字的增长比对个体的感受更敏感,对宏大的叙事比对具体的民生诉求更熟悉。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书中强调要持续加大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和关注,这不仅是工作部署,更是价值宣示。它告诉我们,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体现在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中。
对此,我有两点特别深刻的体会。第一,要常怀“同理心”。在制定政策、分配资源时,要习惯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项措施会对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产生什么影响?那个看似不起眼的项目,是否关系到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的决策才能更有温度,我们的工作才能更接地气。第二,要建立“反馈环”。经济工作不能是单向的“给予”,而应是双向的“互动”。要拓宽渠道,真心实意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那些批评和抱怨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最真实的“试纸”。我提醒自己,要主动“下沉”到基层和一线,去了解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否通畅,去感受发展成果的“水分”和“温度”,从而让我们的工作能够更精准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用“系统观念”思维,探索深化改革的治本之策
《文选》不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