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党员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廉政教育——党员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过道德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一般包括思想追求、价值取向、为人品行、气节操守等,是内心无形的“法律”。道德与法律相比没有强制力,但要求却更高,法律允许的不一定是道德的,但违反法律的都是不道德的。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时期,面对一些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现象,社会上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员更应该成为社会上道德的引领者,对加强道德修养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尤其在全党全国上下正风反腐进入攻坚期,强调加强道德修养,尤为迫切而重要。对此,我想与大家一起交流几点认识与思考。
    第一个问题,充分认清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深藏在人性中最耀眼的宝石。不论什么时代、什么民族、什么阶层,都对道德极为尊崇。司马光讲:“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莎士比亚讲:“道德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它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道德之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都极其重要,我们可以从历史与现实、做人与做事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加强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厚重的道德传承史。道德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德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我们的先贤在几千年道德实践中先后总结提出三德(正直、刚克、柔克)、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九德(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等道德规范,还总结提出了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道德观念。从炎黄伏到尧舜禹,到春秋战国,再到后来的宋元明清,经过不断积累沉淀,逐步形成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兼容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之长的道德体系。虽然有些道德规范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有不少糟粕应该批判,但更多的则是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数千年来,上至君王圣贤,下到黎民百姓,都传承着厚德载物、克己自省的修身之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德,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之德,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的奋斗之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律己之德,等等。这些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体现对真善美的共同呼唤和追求,虽历尽千秋仍不衰,世世代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不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党人道德观。从“五讲四美”“四有新人”,到“八荣八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好、发扬好,决不能让祖先的精神衣钵在我们手里淡漠遗失。
    加强道德修养是立身做人的根本前提。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人,遵守道德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也是维系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无形“契约”。刘备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训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汉代科学家张衡把“德之不崇”视作人生最大的不幸,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把美德比作人生的“第二个太阳”。德为人之帅,立人先立德,一个无德之人即使再有才能也会被历史所唾弃。春秋时期晋国大将智申,喜爱仪表堂堂、武功高强、能言善辩的儿子智瑶,而不喜欢仁心宅厚的儿子智宵,决定传位给智瑶。当时族人智果反对,认为智瑶“心狠”而“不仁”,能干而无德,道德品质不如智宵,传位于他会遭灭门之灾。后来智瑶继位后,率兵伐齐、伐魏、伐韩,水灌晋阳后,赵国联合魏、韩反了智氏家族,智果因隐姓埋名逃过一劫。《资治通鉴》第一卷开篇就讲的这事,司马光总结他的教训是“才能胜过了德行”(司马光论德才关系)。鲁迅弟弟周作人曾被称为民国散文第一家,是一个跟他哥哥鲁迅一样的大才子,可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因道德的卑劣被世人所不耻。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侵略,周作人拒不在《救国宣言》上签字;“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又拒不离开;后来,还欣然接受日本人邀请,出任伪华北政府教育总署督办,跟随汪精卫伪政府访问日本、伪满洲国,发表演讲和讲话,慰问日本伤兵,甚至大言不惭地讲,“就是死了很多文天祥也于事何补呢,我不希望中国再出文天祥。”与鲁迅同为才子却在历史上荣辱两重天。可以说: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有德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无德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
    加强道德修养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古人把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足见道德是做事的基础、成事的资本。央视热播的一个节目叫《朗读者》,第一期节目里,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在谈及人生失意的时候,父亲的一句话影响了他一辈子,“只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都是我的好孩子。”正是秉承这样的道德信念,柳传志历经种种艰辛,一手缔造了“联想帝国”。明初文学家宋濂,小时候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于是向老师求借。老师开始怕宋濂只借不还,拒绝了他。宋濂苦苦请求,承诺一定如期归还,老师这才答应借书。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好书,还期到时适逢天降大雪,宋濂的母亲劝他等天晴了再还,但宋濂还是顶着风雪上路了。老师被宋濂的诚实守信所感动,认为这孩子必有大出息,就将家中藏书全部借给他读。后来,宋濂果然成了文学大家,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名百万富翁进行调查,在谈到为什么成功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把成功归于才华,而更多地归功于勤奋、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等等。无数鲜活生动的事例证明,优良的品德可以凝聚人心、可以创造财富、可以弥补才能上的不足,靠聪明圆滑可能会得意一时,但真正支撑事业长久的,绝对是道德这块金字招牌。
    加强道德修养是纯净风气的迫切需要。从社会风气讲,近年来,像黑心棉、毒奶粉、毒胶囊等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暴露一些人良心缺失;像医疗欺诈的“魏则西事件”,暴露一些人利欲熏心;像见死不救的“小悦悦事件”,暴露一些人人性冷漠;像高调宣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暴露出一些人价值观扭曲;子女不赡养父母,违背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人们在呼吁治理空气雾霾的同时,也在渴望治理精神“雾霾”,呼唤纯净人心和优良道德的回归。纯正政治生态,既要从已显现的问题入手治标,更要从纯净思想、端正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入手治本。只有触及思想、触及灵魂,搞清道德上的优与劣、人品上的好与坏、认识上的是与非,重塑生态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新时代党员应该坚守怎样的道德修养
    我党自建党以来,一直走在社会上道德建设的前列,党员以高尚的道德影响群众、引领社会,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在全社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具体讲有五个方面:
    一是对党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春秋时期兵圣孙武就将忠诚列为战胜敌人五大要素之首。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蒙骗空军飞行员陈修文驾驶直升机起飞,妄图携带党和国家大量机密文件叛逃国外。陈修文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后,机智的用无线电台向地面报告,并将罗盘反调180度驾机返回了北京怀柔,在飞机着落的一刹那,陈修文与叛逃分子展开殊死搏斗,不幸中弹牺牲,被中央军委追授为“忠诚战士”荣誉称号。还有大家熟悉的红岩精神,江竹筠、杨虞裳等200名革命先烈在渣滓洞白公馆备受酷刑、宁死不屈,临刑前还一心想着党,总结党的教训提出“狱中八条”,给党的建设留下了宝贵财富。忠诚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革命战争年代用生死来见证忠诚,和平时期往往在利益面前检验忠诚。党的一大代表13人,坚持到最后胜利的仅有2人。党的十八以来高压反腐之下,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落马。这些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看似违法乱纪、腐败堕落,实质是丧失信仰、对党背叛。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把忠诚当政治标签贴在讲话里、材料里,空表态;有人把忠诚曲解为对领导个人的忠心耿耿,搞人身依附;有人把忠诚狭隘理解为只要不叛党反党就行,失点小节无所谓;有人平时拍着胸脯对组织表忠诚,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就本性使然。这些都是假忠诚、伪忠诚。真正的忠诚,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忠于党的信仰、忠于党的组织、忠于党的领袖、忠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是平时过得硬,关键时刻更要经受住考验;是顺境时爱党信党,逆境时也要铁心跟党走。忠不忠诚就体现在是不是坚决服从组织决定,能不能正确对待利益调整上。
    二是担当尽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反观现在,有的在成绩面前争先恐后、争名夺利,出了问题欺上瞒下、推三阻四;有的领导干部当老好人,平时该负的批评、监管、教育责任不负,部属出了问题后,又生怕牵连自己,一句“不知道”把责任推的干干净净,有的甚至还落井下石,以示自己有坚强的党性原则。这些都是没有担当的体现。担当不仅要体现在生死抉择、利益调整上,也要体现在日常的履职尽责上。担当要有气魄胸怀,要站在大局上看问题,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盘;担当要有真本事,真正担得起来,切忌盲目蛮干,不能“情况不明点子多、心中无数胆子大”;担当要善始善终,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不能半途撂挑子、丢下烂摊子。下一步,我们面临的工作任务还很繁重,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一级履行一级的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切实为体现新时代党员的担当精神。
    三是待人以诚。孟子说:“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俗语也常讲:“做人贵老实,百巧输一诚。”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人沾染了虚伪、势利等不良俗气,把同事之间真诚纯洁的友谊玷污了。有的与同事打交道,把对自己有没有利作为交往的标准,只交有用的人、只做有利的事;有的喜欢玩虚招,在正式场合上讲套话虚话,连私下谈心聊天都遮遮掩掩不掏心;有的左右逢源,把圆滑世故当本事,得意于当老油条、官油子;有的善于伪装当演员,深藏不露玩心机,成天琢磨人不琢磨事。诚实是一种人品,是做人的一种本分,也是做一个党员的本分,不能把老实人当贬义词来用,把老实人当作无用之人。越是在圆滑、世故的环境下,越能显出诚实的可贵。作为党员,更应该视诚如金,做人上玩虚的,在人格上会丢分。要把党员的诚实体现在人际交往上,实打实、明着来,不搞弯弯绕、花肠子;要把党员的诚实体现在为人处事的简单纯洁上,不搞“离间计”“宫心计”;要把党员的诚实体现在谋事创业的求真务实上,不搞花拳绣腿、华而不实。
    四是清正廉洁。明朝《官箴》有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自古以来,我国把清正廉洁视为“国之四维”,视为“仕者之德”。当今社会,人们面对的利益诱惑众多,克制欲望、保持清廉是对人性道德的极大考验。在这点上,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兴国县苏维埃主席谢福生受党的重托,携带该县百姓为支援红军捐助的13根金条前往瑞金寻找党组织。面对妻子儿女饥病交加,谢福生在找不到组织,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历经艰险将13根金条分文不少地交给了党,树立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光辉形象。现在查处的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有政治问题、有经济问题、有生活作风问题,等等,但大多都在清正廉洁上出了问题。号称“巴蜀巨贪叶三亿”的叶万勇,单笔受贿就达到了1.5亿元,家里积聚的虫草有100多公斤,用的一块香皂都价值900多元,奢靡腐化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这哪里还有一名共产党员的样子。明朝文学家宋濂曾有这样一句名言:“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要做到清正廉洁,首要的是有信念信仰。工作上,要严格遵守各项法规纪律,不该办的事不办、不该伸的手不伸、不该拿的钱不拿,时时事事都要出于公心,都要心有戒畏,都要警钟长鸣。生活中,要厉行勤俭节约,古人讲“广厦万间、夜眠三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我们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开始,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生活上的奢靡之风必然会导致廉洁上出问题、栽跟头。古今教训告诉我们,丢弃勤俭节约美德,必然会走向贪污腐化,而任何贪污腐化行为,都是从道德败坏孽生的罪恶之花。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加强道德修养
    加强道德修养,是人生永恒的课题,修养的方法和渠道很多,因人、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有以下四条:
    一是学以立志明德。读书是德,历来是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古人讲,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道德修养、价值取向需要靠文化、知识来培植来滋养。《世说新语》和《晋书》里都讲述了周处的故事:周处年轻时,武艺高强,纵情肆欲,为人凶横,贻害乡里,与山上的猛虎、河中的蛟龙并称为当地“三害”。后来认真读书、悔过自新,只身入山射虎、下河除蛟,“三害”皆除,后来又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不仅学得了知识,品德修养也得到极大提升,终于才兼文武,受到朝廷重用。可见,学习可以改变人、塑造人,尤其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很强的培塑功能。凡是品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孜孜不倦、坚持学习的人。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工作、家庭、生活头绪繁杂,浮躁、焦虑、空虚等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社会病”,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抽出时间读书学习,读书是人生第一正事。涵养静气、少点躁气,拓宽境界、少点狭隘,充实内心、少点世俗,多点书香味、少点铜臭味,多装点墨水、少装点酒水,真正从吃喝应酬、玩乐奢华中解脱出来,领略“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快乐境界。在我国古代典籍和经典马列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品德修养、为人处事、人生哲理方面的论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饱含着很多修身养性的朴实道理,我们要多从这些经典著作、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多吃些振奋精神的“红色食品”、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食品”,不吃《厚黑学》之类的“黑色食品”,真正通过学习来涵养崇高的道德情操。
    二是立言立行育德。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平时为人处事实践中自觉培养,到利益得失的关键时候才能经受考验。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德行怎么样,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平时怎么做。俗话常讲,日久见人心,这个人心就包含了道德品行。有的人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久而久之会被人看透了;有的人人前人后不一样,早晚会被别人识破;有的人对上对下不一样,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有的人顺境和逆境不一样,永远也成不了大事。现在大家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社会阅历和经历也很丰富,对那些伪装的、虚伪的、做秀的都能甄别,一旦有什么不道德的行为,不论多会表演、多会伪装、多会忽悠,最终都会被群众发现、唾弃。同时,一个人的平时言行不仅事关自身形象,还会影响家人子女。好的言行品德会成为“传家宝”世代流传。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山西闻喜县裴柏村,源于周秦,盛于隋唐,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出过宰相、大将军各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裴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缘于严明的家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裴家要求子孙后代,“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并规定“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反观当今,因自身品行差而带坏家风腐害子女的例子比比皆是,社会上类似“我爸是李刚”之类“官二代”“富二代”骄横跋扈的缺德事也频频发生。无数事实证明,给子女留房子、车子不如留个好样子,再多的钱财也花不过几代,良好的家风品德却可以代代相传。立言立行育德,关键在做。要言行一致,让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好,在单位如此,在家里也要如此,大家都是一家之长,尤其要注重家教家风。把自己的家管好了,你的人品在社会上差不了的。要注重点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持之以恒,不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时候,都始终坚守内心的底线,不论入职多久、入党多久,都始终不忘初心。
    三是遵纪守法护德。法律具有强制力,对于加强道德修养有约束推动作用。明太祖朱元璋有天早朝时突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众人各抒己见,朱元璋听着五花八门的答案连连摇头,此时有位名叫万钢的大臣意味深长地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此言一出,众人愕然,朱元璋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在古代君臣看来,敬畏法纪内心才安宁,生活也才踏实。有的人法纪意识强、遵规守纪,这种良好的守法习惯,久而久之就内化于心,形成一种道德自觉;有的人意志力差、文化修养不够,指望他完全靠内心的自觉来加强道德修养是不现实的,必须用法纪来约束。遵纪守法、以法护德,就是要做到内在加强自律,理性管住自己的欲望,不越“雷区”,不碰“高压线”,哪怕是“不带电”的高压线也不去碰;外在严格他律,自觉接受组织管理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原来有过一篇杂文《八戒何以能成佛》,说猪八戒是个集贪财、好色、耍滑等诸多不端于一身的家伙,可他最终为什么也能修成正果?关键是有多方面的监督,不仅有唐僧这位领导的批评教育,有孙悟空这位纪检干部的敲打惩罚,有沙僧这位同事的提醒帮助,还经常有群众举报。大家只要做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就不会违纪违法,在道德品行上也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受人称赞和尊敬。
四是严以修身养德。修身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陶冶道德情操、健康生活情趣,提倡清心寡欲、生活朴素。剖析很多违纪违法的案例,大多数都是从不注重小节修养开始逐步腐化变质的。很多查处的领导干部在忏悔录中回忆走上犯罪道路时都说,别人送钱送物,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从收点“小红包”、土特产都忐忑不安,慢慢发展到几千上万、几万几十万、几百万都敢收,而且收的心安理得。我们的职业特性需要我们修身养性,不管是基层服务群众还是机关点灯熬夜,都需要充沛的精力,沉迷于灯红酒绿、社交应酬,既伤身体、耗时间,更影响工作;党员干部的身份属性需要我们修身养性,基层党员、人民群众都在看我们,稍不注意就容易带来负面效应,被放大传播;优良传统的传承需要我们修身养性,艰苦奋斗、牺牲奉献是我们革命者的传家宝,不能因为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待遇高了,就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了,这样会被老一辈骂作“败家子”,被后人戳脊梁骨。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做人、为官、干事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就是习主席强调的“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无论今后走到哪里,不论在哪个岗位,它都应成为大家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要做到慎初,坚守住“第一次”,不给自己找理由、下不为例,对于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一次也不能做。要做到慎欲,时刻警惕和把控自己的欲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