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审计整改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审计整改工作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审计整改工作专题会议的部署要求,通报2024年度中央和省级预算执行以及其他财政支出审计查出的问题,对下一阶段全市的审计整改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系统安排。刚才,XX同志通报了具体情况,问题点得准,分析得也透彻,各单位要认真对照、深刻反思。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审计整改的极端重要性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利剑”和“尖兵”。抓好审计整改工作,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经济工作,而是一项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严肃政治任务。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抓好审计整改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经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审计机关要做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一竿子插到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指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具体业务问题,但根子上反映的是一些部门和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上是否存在偏差、是否存在梗阻。因此,能否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抓好整改,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直接检验,是衡量是否做到对党忠诚、是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标尺。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这个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
第二,抓好审计整改是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突破口。审计整改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提升治理的过程。审计揭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更深层次地暴露了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漏洞。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头痛医头,那么同样的问题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反复出现。只有把审计整改作为改进工作、完善治理的有利契机,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管理缺陷和制度根源,才能真正做到“审计一点、规范一域”。通过高质量的整改,可以倒逼预算管理改革深化、倒逼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倒逼重大政策落地落实,从而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三,抓好审计整改是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保障。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可用的财力十分有限。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紧要处。审计发现的资金闲置、项目迟滞、效益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拖累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把沉淀的资金盘活,把低效的资产用好,把偏离的航向校准,确保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确保宝贵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这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正视问题差距,精准把握审计整改的主攻方向
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2024年度的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们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审计也揭示出我市在一些领域和环节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并作为我们下一步整改的主攻方向。
一是在财政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上有待加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石。审计发现,部分单位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精细化程度不够,存在年初预算“大水漫灌”、年中频繁调剂的现象,导致预算执行与实际需求脱节。一些重点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截至审计时,部分专项资金下达进度慢于时序要求超过20个百分点,造成资金在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账上长期“趴窝”。个别单位还存在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的情况,预算的“铁笼子”扎得还不够紧,财经纪律的“高压线”带电不足。
二是在重点领域资金项目的监管效能上有待提升。市委、市政府每年都集中财力投向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但审计发现,部分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重分配、轻管理、弱绩效”的问题。例如,有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推进;有的XX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前期论证不充分、征地拆迁等问题协调不力,导致项目长期“晒太阳”,数千万元资金效益未能发挥。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的实施效果。
三是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闭环链条上有待贯通。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虽然我市已初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但审计反映出,“事前评估不扎实、事中监控走过场、事后评价不较真”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部门在申报项目时,绩效目标设置宽泛、量化指标缺失,难以衡量、无法考核。绩效自评工作流于形式,评价结果与实际效果关联度不高,“重支出、轻结果”的惯性思维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资金支出去了,但效果怎么样、目标实现了没有,缺乏一个客观、刚性的评价闭环。
四是在资产采购等基础管理的制度漏洞上有待堵塞。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政府采购是规范财政支出的重要手段。审计发现,一些单位对存量资产底数不清、账实不符,部分房产、设备等资产长期闲置,未得到有效盘活和利用,造成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在政府采购方面,规避公开招标、采购程序不规范、履约验收不严格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些基础管理领域的薄弱环节,看似小事,实则反映出一些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看似是业务问题,实则是作风问题、能力问题,根子在于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不强。对此,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深挖根源、靶向治疗。
三、聚焦关键环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整改任务落地见效
做好审计整改工作,是一场硬仗,必须有硬措施、硬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对照问题清单,拿出过硬举措,确保整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第一,必须强化责任落实,构建齐抓共管的整改格局。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必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强大合力。要压实被审计单位的主体责任。被审计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要成立整改工作专班,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建立问题台账、任务台账、责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每一项整改任务都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绝不能把整改报告当成“通关文书”,搞纸上整改、数字整改。要压实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不能只当“二传手”,对本行业、本系统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主动担责,加强指导和监督,推动全系统共同整改、共同提升。要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对下级单位的年度考核和绩效评价,形成有效的传导压力。要压实审计机关的督促检查责任。市审计局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较真碰硬,对整改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督促。要定期对账、现场核查,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要敢于亮“红黄牌”,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监委提出处理建议,决不能让整改要求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必须坚持分类施策,确保整改问题见底清零。审计发现的问题情况各异、成因复杂,整改不能“一刀切”,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对于立行立改类问题,要雷厉风行、马上就办。对那些违反财经纪律、程序不合规、管理不规范等能够立即纠正的问题,相关单位必须在接到问题清单后一个月内整改到位,并报告结果。对于分阶段整改类问题,要明确节点、稳步推进。对那些涉及体制机制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整改任务,要制定科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每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