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联英雄杨靖宇
铁骨忠魂 民族脊梁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展厅内,一尊名为《脊梁》的雕像,似山巅劲松,巍然耸立。
这尊4.5米高、以杨靖宇将军为原型的雕像,将他昂首苍穹、眺望远方的英姿永远定格—眉峰如剑,劈开日寇铁蹄下的沉沉暗夜;衣襟褶皱间,仿佛仍凝滞着林海雪原的彻骨寒风;身躯如江河,奔涌着东北父老“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呐喊。
将军目光如炬,穿透了八十余载光阴:一半是对白山黑水的深情凝视,看松花江浪拍两岸,看长白山雪覆林海,看他曾用脚步丈量过的每寸山河;一半是对豺狼的永恒警戒,是中华民族刻入骨髓的不屈,是视死如归的决绝。
“杨靖宇同志英勇奋斗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他对革命最坚决最勇敢,任何困难不能把他压倒。他对党是最忠实的,时时刻刻都尊重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现场,中共中央的悼词如同抡在历史铁砧上的锻锤,将他铁骨撑天的轮廓,锻成永不锈蚀的民族丰碑。
?
东北烈士纪念馆内珍藏的杨靖宇在哈尔滨工作期间使用过的褥子 资料图
?风雪逆行,踏碎暗夜
“松花江水流不停啊,不灭日寇气不平”—东北民谣的旋律里,藏着1931年那个令人窒息的冬天。哈尔滨的风雪如刀,日伪统治的阴霾压得天地低垂,杨靖宇却在雪地里踏出一行倔强的足迹。
从河南确山到哈尔滨,他的每一步都与寒风逆向而行,每一步都踩碎一个黑暗的角落。
1927年,河南确山前大街的一栋民宅里,成功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后的杨靖宇,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色未褪、白色恐怖吞噬动摇者意志之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用生命对信仰的注解。正如《杨靖宇传》作者赵俊清在书中发出的感慨,“说明他认准了党的主义的正确和他对党的主义的忠诚”。这份忠诚,最终化作他胃里的枯草、树皮、棉絮,化作林海雪原上震破敌胆的枪声。
1929年春,辽宁抚顺煤矿的巷道,黑暗如墨。刚来东北不久的杨靖宇,化名“张贯一”,走进这不见天日的地下世界,在工人心中种下反抗的火种。当敌人的镣铐锁住他的身躯,审讯室里,他的呵斥震耳欲聋:“……你们对日本人奴颜婢膝、为虎作伥,残害自己的同胞,还有一点中国人的良心吗?”
铁窗磨破了皮肉,却磨不掉杨靖宇“一以贯之干革命”的铮铮铁骨。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的炮声震碎了东北大地。刚刚出狱的杨靖宇,不顾身躯饱受摧残,在凛冽的寒风中来到哈尔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考虑到他刚从监狱出来,遭到严重摧残的身体还需要康复,便让他休息一段时间,他却诚恳地说:“只要活着,就要斗争。现在国难当头,我怎么能待得住?”
“杨靖宇到达哈尔滨后,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为了给党节省革命经费,他基本上一天只吃一顿饭,大褂又破又旧,鞋都露着脚指头,住处的火炉也很少冒烟,夜晚御寒也仅有单薄的被褥……”站在杨靖宇曾用过的褥子的展柜前,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张阳的深情讲述,让参观者隔着冰冷的玻璃展柜,仿佛仍能触摸到信仰的滚烫温度。
这床单薄的褥子,像极了杨靖宇当时的处境: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中,用最单薄的力量,为东北人民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哈尔滨的冬天寒冷刺骨,杨靖宇的心却始终炽热,脚步更从未停歇:他走在大街小巷,用带着河南口音的东北话唤醒沉睡的民众;他组织成立“反日会”,募捐箱里装满了民众攥热的捐款,铜板和银元的撞击声汇成抗日的惊雷;他向金剑啸、罗烽等左翼作家发出指示,让他们的文字成为射向敌人的子弹,刺破“大东亚共荣”的谎言;他在铁路工人中点燃抗日怒火,一夜之间机车尽撤,让日寇的军事部署沦为笑柄……这些星火般的抗争,终成燎原的烈焰,在白山黑水间燃烧成永不屈服的抗日传奇。
1932年9月,杨靖宇出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代理)。同年11月,组织决定派他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去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当杨靖宇踏雪转战南满时,松花江的碎冰为他敲响出征的战鼓,长白山的雪原正铺开万丈宣纸—他将以枪为笔、以血为墨,写下人生最壮怀激烈的武装斗争篇章。
杨靖宇烈士纪念馆展出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国画,生动描绘了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的一幕 资料图
山林之王,威震南满
长白山麓的风雪,似乎比松花江畔的更加寒冷。然而,信仰从不怕冷,只会把热望种进冰雪,等后来者踩过冻土时,便能听见地下千万条根脉,正在春天里齐声拔节,那是一个民族攒紧骨节的炸响。
南满成为将军驰骋的战场。他将名字从“张贯一”改为“杨靖宇”,立志要“平定宇内”,让华夏大地安定。他将党中央的“八一宣言”“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浓缩在15个字的口号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留着子弹打日本!”
正是基于杨靖宇对“统一战线”理念的朴素实践,失败了的抗日义勇军、东北军余部和愿意抗日的地主武装都团结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共同抗日”的旗帜下,打开了南满武装抗日的新局面。各路抗日武装循着他燃起的烽火聚拢起来,最终汇成东北抗联第一军的旗帜,在长白山上猎猎作响。
在寒无棉衣、食无粮、住无所的情况下,杨靖宇制定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略计划。他有自己“独创”的战术,即“三大绝招、四快、四不打”—“三大绝招”: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四快”:集结快,出击快,分散快,转移快;“四不打”: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
磐石破围剿、强渡辉发江、痛击伪军邵本良团……在看似绝境的环境中,杨靖宇带着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36年7月,河里会议召开,刚刚改编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
每一场战斗都是杨靖宇写给侵略者的檄文:长岗伏击,歼灭了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满“精锐”索景清旅,后来重建的这支伪军一听到杨靖宇的名字就吓得闻风而逃;岔沟突围,粉碎了日伪的“围剿”狂想,看着空荡荡的包围圈,敌人惊呼“难道杨靖宇插上翅膀飞走啦”;奇袭老岭,日寇的铁路工程为此停摆了两个月,不得不在《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一书中承认遭受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极大动摇了日寇在南满的统治,杨靖宇这个名字,一时间成为日寇作战地图上永远无法消除的红圈。
伪满档案里,无奈地称杨靖宇是“满洲治安之癌”,说他的队伍“如山林鬼魅,无踪可寻”,却又不得不承认“其战术之灵活,意志之顽强,为从未所见”;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将杨靖宇称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悬赏2万元收买他的人头;日军士兵干脆称呼他为“山林之王”,这个称呼里,藏着令侵略者深彻入骨的恐惧。
1938年11月5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致敬电,称颂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日伪军将东北抗联特别是其主力第一路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复进行“讨伐”。1939年冬,日军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大讨伐”抗日队伍。面对敌人的诱降,杨靖宇激昂地说:“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再度回眸,诗篇血就
寒冬裹挟着凛冽风雪呼啸而至,东北抗联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