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审计局关于2025年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审计局关于2025年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面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推动全县党政机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我局立足审计监督职能,对2025年度全县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思想认识,筑牢节约意识,《条例》学习贯彻常态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年来,全县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将学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中心组学习相结合。各单位普遍将《条例》及相关法规文件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有效提升了决策层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厉行节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是坚持专题教育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各单位积极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和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以案明纪、以案释法,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铺张浪费的危害性。同时,充分利用单位内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工作简报等媒介,广泛宣传节约理念,营造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节约意识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审计过程中发现,多数单位能够做到人走灯熄、双面用纸、节约用水,节约型机关建设初见成效。
    二、聚焦关键领域,强化刚性约束,厉行节约执行与审计监督见实效
    我局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中,重点关注了“三公”经费管理、会议培训活动、办公用房及资产管理等关键领域,发现全县各单位在强化制度执行和刚性约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公务用车管理精细化,严控“车轮上的浪费”
    公务用车是厉行节约工作的重点监控领域。审计发现,部分XX单位在公务用车管理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四紧”工作法,成为全县的标杆。
    一是“紧”在源头管控,严格审核审批。牢牢把握车辆“入口关”,坚持“无编制不配备、无预算不采购”的核心原则。机关事务管理、财政等部门实行“双审核”机制,对公务车辆的编制、预算及采购流程进行严格把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XX县审批配备更新的公务用车数量为38辆,同比显著下降28%。在新增配置中,通过调剂方式解决的车辆占比高达40%,有效盘活了现有车辆资源。除执法执勤、应急救援等特殊工作需要外,新增及更新车辆已全部采购新能源汽车,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二是“紧”在出口处置,发挥资产效益。推动车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盘活利用。审计注意到,县直用车单位成功实现了跨层级调剂,分别从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和县直单位调剂接收公务用车各1辆。同时,从上交的旧车中择优选取了9辆车况尚可的车辆,调剂给公安、交通运输等车辆需求急迫的单位继续使用,实现了资产效益最大化。严格执行“买新交旧”和“一个月内上交”的规定,累计接收县直单位按规定上交的废旧公务用车88辆,并通过集中统一的公开处置方式,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是“紧”在日常管理,从严督查检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动态监管。相关主管部门每月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对县直单位近200辆次的普通公务用车进行常规普查与随机抽查,重点核查车辆的定点停放情况,对发现的无单用车等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和规范。此外,还组织开展了针对县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专项检查,全面汇总并核实了76家事业单位共计215辆公务车辆的信息。对部分重点单位,检查组采取上门检查的方式,通过查阅用车台账、抽查北斗轨迹记录等手段,紧盯用车审批流程、“三定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力督促了各单位规范公车管理。同时,已实现对全XX县基层公务出行租赁的新能源汽车100%纳入平台监管。
    四是“紧”在平台运转,持续开源节流。依托公务用车管理“一张网”,实行“线上数据研判+线下实地检查”的双轨监督模式。管理部门每月生成公车平台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各项支出的环比、同比增减情况清晰明了,便于决策层掌握动态。平台重点对车辆的维修报价、单车运行成本、行驶公里数、油耗等核心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出现明显过高或过低异常数据的情况,深入研判原因并提出精准的解决举宿。在车辆维修环节,通过设置维保AB岗、要求多家维修企业参与报价、实行分段多人审批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车辆维修成本。同时,每月统计并公示“三定点”费用支出,每季度统计并公示车辆能耗情况,强化了社会监督和内部管理。
    (二)会议、培训与公务接待规范化,力戒铺张奢华
    全县各单位严格遵守会议活动管理规定,大力倡导开短会、讲短话,积极推广使用视频会议系统,有效减少了会议数量和规模。2025年以来,全县性会议数量同比减少约15%,会议支出相应下降。在培训方面,严格执行年度培训计划,控制培训规模和时长,培训内容更注重实效性。公务接待管理日趋严格,普遍建立了接待清单制度,严格执行接待标准,陪餐人数和费用得到有效控制,杜绝了超标准接待和奢侈浪费现象。
    (三)办公用房与资产管理集约化,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审计监督显示,各单位对办公用房的清理和管理工作已基本到位,超标占用办公用房的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各单位普遍加强了资产的登记、使用和处置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产台账。同时,鼓励共享共用办公设备和低值易耗品,推广无纸化办公,从源头上减少了资源消耗。我局自身的预算公开信息亦显示,本单位严格控制运行经费,2024年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预算为1.72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为0元,以实际行动践行节约要求。
    三、创新监督方式,健全反向机制,干部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在推进厉行节约工作的过程中,我局注重审计监督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探索建立了干部履职的“反向”监督评价机制,旨在通过揭示问题、分析根源,推动干部作风的根本性转变。此处的“反向工作运行”并非指消极怠工,而是指一套旨在发现并纠正干部在履职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铺张浪费等负面行为的监督、评价与纠错机制。
    (一)审计监督视角由“合规性”向“绩效性”深化
    传统的审计监督更多关注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反向”监督则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绩效性。我局在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不仅审查预算执行是否合规,更深入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例如,对于一些长期投入但产出效益低下的项目,我们会深入剖析其决策过程是否存在不科学、不严谨的问题;对于一些因前期调研不足、规划失误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我们会将其作为干部履职能力和责任心缺失的“反向”指标,向有关部门提出审计建议。
    (二)聚焦“隐形浪费”与“决策风险”的揭示
    随着“三公”经费等显性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隐形”的浪费现象开始浮现。审计工作聚焦于揭示这些不易察觉的问题。例如,在部分工程项目审计中,发现存在过度设计、追求豪华气派、不计成本使用高档材料等问题,虽然程序上可能合规,但实质上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资源浪费。我局通过审计,将此类问题定性为干部政绩观错位、缺乏成本效益意识的表现,并通过审计报告予以揭示,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整改。这正是“审计‘后半篇文章’跟进乏力”问题整改的具体体现。
    (三)建立问题导向的整改与问责联动机制
针对审计发现的“反向工作”问题,我局建立了动态跟踪整改机制。我们不仅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方案,更注重跟踪其整改实效。对于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并根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