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理论汇编(28篇)
(20250820-0829)
目录
1.“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理论意蕴与实践价值 3
2.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点 11
3.传承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17
4.从历史脉络中把握前进方向 26
5.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31
6.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41
7.赋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 46
8.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原创性贡献与实践伟力 49
9.构筑万物共生的美好家园 61
10.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65
11.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精神力量 72
12.清醒认识西方二战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78
13.全球安全倡议:建构新型安全理论的整体图景 82
14.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94
15.让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更好造福世界人民 97
16.深刻理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重大意义 99
17.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 107
18.探索城市特色发展新动力 119
19.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稳定性和确定性 123
20.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125
21.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131
22.续写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这篇大文章 140
23.学好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53
24.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161
25.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170
26.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182
27.中央八项规定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精神引领 191
28.助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 216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理论意蕴与实践价值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鲜明提出“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此后,在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重要宣示,表明了我们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必须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持续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1.体现续写改革开放时代新篇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其中,“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重要论断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逻辑前提,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意志和使命担当。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谋划,正是因为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方才书写了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的时代篇章。可以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重要论断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鲜明的时代特征。
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延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不停顿的改革、不止步的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改革开放没有终点、没有止境。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客观上要求在伟大实践探索中凝聚改革智慧、激发改革动力,进一步破解改革实践当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懈怠,不停滞。
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创造性。“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意味着不能原地踏步,而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上再出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在新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呈现新局面。
明晰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统筹好改革开放的“破”与“立”。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集中体现了推进策略上“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系统思维,从系统观念的角度高度概括了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协调统一,也凸显了注重系统集成、促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型开放的战略重点。
2.蕴含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丰富内涵
“改革不停顿”深刻指出改革必须持之以恒,没有退路,不能终止,没有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全面”则要求改革从“一事一议”走向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全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改革,充分体现了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则要求在体制机制变革上下功夫。提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强国城市范例”的目标,意味着深圳必须全领域、全过程先行示范,不能只当单项冠军,而是要多领域全方位走在前列,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领先,而是要全过程领跑,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为不懈追求;不能只是追求自身发展,而是要以制度创新实现多个领域“0”到“1”的突破,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提供经验、提供方案。从改革的具体路径来看,进入新时代,为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中央高标准规划一系列改革试点。以深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为例,就是要确保先行示范效应构建于特定的制度框架创新基础之上。对内积极用好综合改革试点中央授权的各项改革机制,构建与改革任务相适配的权责体系,确保改革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向外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通过比较分析,深入研究全球先进城市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制度设计与管理模式,广泛汲取成功经验,不断优化先行示范区的制度供给,提升深圳制度创新优势与发展活力,让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在新征程中绽放更为耀眼的光芒。
“开放不止步”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责任担当,要从传统的单一的开放模式逐步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而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相比,制度型开放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开放为主,具有全面、系统、稳定等特征,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制度型开放要求主动对接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代表的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用足用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优势,进一步完善国际经贸规则对接机制,在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从开放的范围来看,制度型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不仅要求积极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还要求不断优化外资准入政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产业合作,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从开放的层次来看,制度型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涉及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多个领域,以及能源、交通、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众多行业。从开放的效益来看,制度型开放通过持续扩大开放,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3.彰显推进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
坚持党的领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进改革,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处于正确道路并得以组织实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改革的各领域、各环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多元利益,凝聚改革共识,避免改革陷入局部利益博弈的困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新征程上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托数字化治理技术,不断完善民生数据系统,精准积极回应民生诉求。要聚焦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关键领域,以社会公平为价值导向,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与制度改革,推动民生资源的均衡配置与高效利用,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地方探索。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地方在抓改革落实的同时也要搞好探索创新,在坚持正确改革方向、遵循改革规律的前提下敢于先行先试,争取成为改革试点地或改革试验区,善于及时总结改革成功经验,为推动全国改革提供借鉴。新时代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各项重点领域改革的痛点、难点、堵点,从而有效防范化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风险,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深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了磅礴伟力、指明了前进方向。回溯4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深圳曾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魄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勇立潮头,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执着,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尖兵”、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锚定新时代改革坐标,精准谋划具体改革事项,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攻坚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在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全球治理中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为全国改革发展探路先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强调“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现代化人民城市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与依托,生活性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城市对人口及产业的吸引力,是反映城市宜居度、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当前,要聚焦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兜住民生底线等目标,在城市发展中精准把握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着力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
生活性服务业是指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出于面对面服务的需要,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消费需求的分布,城市是生活性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地。一座活力十足的现代化都市,必然有着蓬勃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着眼于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求,让百姓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加便利舒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享受型消费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体现为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等服务消费需求。城市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居民对多样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也引发了大量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为服务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市场土壤。生活性服务业具有就业包容度高的显著特点,不仅为农业转移人口等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岗位,也为大学生兼职、灵活就业者创造了丰富的机会,是广大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城市就业“蓄水池”的容量,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随着服务业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生活性服务业愈发呈现出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不断涌现也将改变城市的投资和就业结构,从而在为不同技能、经验、学历的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助力城市构建就业友好型的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提升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手段。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决定了生活性服务业的本地化特征。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类别多寡和便利化程度,成为影响劳动力特别是年轻群体居住决策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仅是提高城市便利性和舒适度、提升本地劳动者福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着力点。
还要看到,在城市更新与发展中,不仅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更需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的传承,这也是塑造城市灵魂、避免千城一面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690多座城市中,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多种多样、文脉芳华各美其美,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特色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城市独特气质塑造的重要支撑。各地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元素,如淄博的烧烤、云南的民宿酒吧等,这些独特的生活服务资源像是城市形象的一张张名片,深刻塑造了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产业形态和城市风貌,促进了城市的文脉承继和区域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找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尊重和顺应城市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