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大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实践报告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xx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
xx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扬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做优“师生四同”育人品牌,抓好思政教育“三支队伍”,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精神,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示范。
日前,xx调研组深入xx大学,循着学校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感受xx大学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精神和不负韶华、强国有我的激昂斗志。
一、教学主渠道打造思政“金课”厚植家国情怀
“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吗?怎样利用专业所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2024年秋季学期,在xx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xx这样问道。
“老师,我的专业是守护‘光明’。”来自xx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xx起身回答。高中时期,xx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入学后,他连续四年成绩位列年级第一,并且受聘为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大学生宣讲团联盟”学生负责人,代表xx大学参与近视防控工作。他与其他联盟高校的同学默契协作,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和义诊。
“那是什么支撑着你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xx问道。“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谆谆教导,是‘爱国三问’的激励,是‘允公允能,最新讲话系列’的校训,鼓舞着我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在社会实践中收获成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为国家的眼科医学事业作贡献。”xx坚定地说。
与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感悟。为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xx大学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将爱国主义传统贯穿到实践育人大课堂,形成具有xx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
“我们不仅将思政课搬进校史展,用百年校史作为思政教科书,还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深入挖掘xx丰厚的校史资源和爱国元素,以xx学子熟悉的人和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铭记奋斗历史、继承爱国传统,用身边人在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来回答学生的问题。以激发爱国热情、厚植爱国情怀为切入点,建设从‘三问’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链条。”xx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xx说道。
除了以校史育人,思政课要走进青年心里,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2019年2月起,xx大学以“金课”标准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与时俱进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生动进课堂、深入有效进头脑。
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创新思政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方面,xx大学融合其他学院师资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以专业教师充实辅导员队伍。2023年12月,xx大学在全校在岗专任教师中选聘15名专职辅导员;2024年12月,从人文社科领域的有关学院遴选10名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已担任专职辅导员一年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辅导员xx向记者介绍:“博士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作为他们的专职辅导员,我们可以借助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经历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回答,鼓励和引导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健康成长。”
在与学生们的接触中,xx了解到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明明看了很多文献,却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成果,感到十分懊恼。xx用自身的经历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告诉同学们学术研究需要量的积累,只有不断夯实各方面理论知识,才会融会贯通,有所产出。这样的交谈有助于同学们增强科研信心。
与此同时,xx大学积极探索校院两级领导带头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一院一团队的xx特色模式。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金课’标准建设‘概论’课程,领衔编写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教学指导方案,为生动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xx力量。”xx说。
二、社会实践场开展“双百”行动感知时代脉搏
在建好学校思政小课堂的同时,xx大学用好社会大课堂,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感知世情国情,深刻体悟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今天的直播间,我们带来了展现苗族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赶紧来一睹为快吧!”xx直播活动上,xx大学的学生化身主播,热情地介绍着包含南猛苗绣、蜡染等元素的充电宝、杯垫等产品。
这场直播是xx大学哲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队,在南猛村开展的“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课建设“双百”行动实践活动之一。
“双百”行动,旨在依托xx大学在全国建立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通过师生调研,去解答“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将调研过程及成果制作为短视频,即“学生参与的一百个视频”。通过“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与“学生参与的一百个视频”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国情、服务社会中,将爱国之心融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xx老师向调研组介绍,实践队带着“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如何突破瓶颈”等问题,查阅地方志,走访村中长者,梳理苗族非遗文化脉络,分析苗绣、蜡染的市场前景,用人工智能设计苗绣文创“尊重传统、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资源和特色优势,在保护传承基础上积极创新,努力打造出当地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实践队成员、哲学院硕士研究生xx对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深有感触。
师生深入一线,在科技报国、服务民生、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把“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转化为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带着“乡村振兴中‘小’产业如何实现大发展”的问题,xx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组成的“农业芯片”实践队来到xx县。他们实地了解丹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开展丹参种质创新研究,运用人工智能电子监测系统开展产业化丹参的质量检测不断探寻如何更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在参与丹参种质的相关创新研究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还感受到老师同学所秉持的赤诚报国的精神。”实践队成员、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xx说。
在三尺讲台、农家炕头、田间地头……xx大学正在用“双百”行动书写“教育强国,xx何为”的时代答卷,让爱国奋斗成为青年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xx大学团委书记xx介绍:“2019年以来,xx大学累计支持2万余支师生‘四同’实践团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2023年至今,xx大学在全国27个省区市建立95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依托工作站,组织师生‘四同’实践团队赴乡村一线,组建110余个师生课题组,围绕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提供xx力量。”
三、文化大课堂擦亮精神底色融通“知、情、意、行”
如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爱国主义成为学子思想、情感和行动上的自觉?文化浸润,成为xx大学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传承爱国精神的路径。
话剧在xx大学有着悠久历史。围绕话剧这一青年喜闻乐见的载体,xx大学先后开设《话剧表演与剧本写作入门》等通识选修课,使得台上台下、课内课外良性互动。
“让中华腾飞于世界,这句话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全体xx人,都要心里装着社会主义祖国,装着6亿人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xx大学津南校区大通学生中心舞台上,话剧《周恩来回xx》表演者的话语掷地有声,台下学子潸然泪下。
“我们以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xx大学视察调研的历史事实为背景,运用闪回的艺术手法,缀联起他在xx求学时的故事,将‘允公允能’的爱国主义情怀厚植在每一个学子心田。”xx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xx说。
话剧演员xx告诉调研组:“这部话剧如一颗种子,排演的过程则是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历程,爱国情怀在我们内心不断激荡澎湃。”
百年xx校史,是一部xx师生爱国、报国的奋斗史。调研组了解到,xx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尤其重视话剧、微电影、合唱、传统诗词等美育形式,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思政教育,将校史校训中的爱国基因转化为青年行动自觉,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爱国情怀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2024年,xx大学在建校105周年之际推出微电影《念念不忘》。微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xx大学师生齐施援手,挽救了身患重病的大二学子xx。1998年,xx与友人一起创办企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年来,仅奖助学金一项就已惠及400余名xx学子。他的念念不忘,擦亮无数梦想。微电影上线后,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次。
“《念念不忘》从策划到成片历时一年半,取景地间隔两千公里,还原了不同时代xx人在各行各业勇挑重担的感人场景。我们联系xx大学数十个部门学院、数百名师生校友参演此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xx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以及传承百年的爱国报国传统,达到了春风化雨的文化浸润效果。”《念念不忘》电影监制、xx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xx说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和家国情怀。围绕着“中华诗教”,xx大学文学院开展“诗教润乡土”等系列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将诗教事业与服务乡村、赋能文旅相结合。“我们要积极投身‘中华诗教’事业,将这项文化传承和传播事业不断发展创新。”xx大学文学院教授xx说。
除了在美育层面以文化人,xx大学还在实践层面不断深化拓展,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拧紧无处不在、无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0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