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县区公安局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调研报告
青少年犹如初升的朝阳,是国家的希望之星,是民族的未来栋梁。推动未成年人健康、全面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更是县区公安局的重要职责所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据上级公安机关关于未成年人相关工作的要求,本县区公安局组成专门调研组,就2025年以来本县(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着重剖析该项工作的特征及成因,广泛收集关于进一步强化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县(区)未成年人的基本概况
本县(区)常住人口约为X万人,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数量达X万人。在这些未成年人中,本县(区)户籍者占比X%,非本县(区)户籍未成年人占相当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每逢假期,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本县(区)数量增多,流动未成年人规模达X万左右。县委、县政府始终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置于重要位置,2025年以来,县委[领导姓名]书记、县政府[领导姓名]县长等领导多次做出相关指示,各级部门积极响应,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多管齐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例如,县区公安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县(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保护工作的实施细则》,并深入社区、学校调研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开展情况。各街道(乡镇)派出所联合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守护青春,法护成长”未成年人法治普及行动,积极排查帮扶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等,切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防线。本年度上半年,全县(区)共举办各类法治安全活动近X场,未成年人的法治与安全意识得到逐步提升。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动机的单纯性与冲动性。未成年人犯罪常因一些简单琐事引发,或是出于单纯的模仿心理,或是为了一时的意气用事。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与思考深度,其犯罪行为大多缺乏预谋性,往往是瞬间冲动的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单纯性和冲动性特征。
(二)特殊家庭不良社交环境影响。特定家庭背景与社交环境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偏高,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男性占比较大,且多数来自于特殊家庭结构或者不良社交环境。其中包括父母疏于管教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以及与不良社会青年交往频繁的群体。这些未成年人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游离于社会正常秩序之外,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犯罪形式的团伙化倾向显著。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单独实施犯罪时往往存在恐惧心理。因此,他们倾向于结成团伙,互相壮胆。这些团伙多以同学、朋友关系为纽带,通过网络或线下聚集,在主犯的带动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特征。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剖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既受未成年人自身因素影响,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一)法律认知匮乏。部分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在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阶段未能正常入学或中途辍学,导致其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法律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敬畏。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时,他们难以明辨是非对错,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从而在无知无畏中触犯法律。
(二)家庭教养缺失。在家庭层面,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许多涉罪未成年人家庭中,存在着教养缺失的问题。有的家庭因父母离异、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使得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管;有的家庭虽然父母健在且共同生活,但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度溺爱,或简单粗暴,这些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其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
(三)学校教育管理漏洞。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对学生间的不良交往和潜在矛盾未能及时察觉,且与家长沟通不畅,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辍学,增加了违法犯罪的风险。
(四)不良社会环境的诱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网络、媒体等传播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血腥、低俗的内容,容易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误导。此外,一些娱乐场所管理不善,对未成年人的进入限制执行不严格,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不良社会风气,进而受到侵蚀,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防患于未然。
1.强化部门协同合作。公安机关应与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紧密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例如,通过共享未成年人的家庭状况、在校表现、心理状态等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家校警社联合共育。加强家庭、学校、公安机关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公安机关要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社区要组织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有益的课外活动和辅导服务,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
3.完善事前预防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如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