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政府关于2025年度生态护林员常态化管理工作的总结

乡政府关于2025年度生态护林员常态化管理工作的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加强我乡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为核心目标,持续深化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创新。本报告旨在对2025年度以来我乡在生态护林员常态化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进行系统性总结,并对未来工作方向进行规划。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2025年,我乡紧密围绕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以构建一支专业、高效、稳定的生态保护力量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生态护林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精细化。本年度,全乡通过严谨的选聘流程,共计聘用36名生态护林员。这支队伍全面覆盖了全乡范围内的重点林区、草原及生态敏感区域,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生态资源管护网络,为维护我乡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主要举措与实践
    (一)规范选聘程序,夯实队伍建设根基。为确保护林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公信力,我乡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自愿、统一管理”的原则,对选聘工作进行全流程规范化管理。首先,统一发布选聘公告。通过乡政府公告栏、村务公开栏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选聘条件、岗位职责、待遇保障等信息,确保政策透明、信息对称。其次,严格执行选聘流程。整个选聘过程严格按照“个人自愿申报、村级组织审核推荐、乡级部门联合审查、拟聘人员社会公示、正式签订协议”五个步骤进行。乡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联合审查小组,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身体状况、责任心及群众基础进行综合评判,坚决杜绝“人情岗”“关系岗”。最后,签订正式劳务协议。对通过公示的36名护林员,我乡统一与其签订了《*乡生态护林员管护劳务服务协议》。协议中不仅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更以附件形式详细标明了每位护林员的具体管护区域、四至界限和管护面积,并建立了岗位职责、绩效考核、档案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后续的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依据,形成了乡村两级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强化业务培训,提升专业履职能力。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的队伍是实现有效管护的前提。我乡高度重视护林员的业务能力提升,采取集中授课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多层次、常态化的培训体系。在集中培训方面,本年度以来,我乡累计组织了5场次专题培训会。培训内容紧扣实际工作需求,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林草法律法规的解读、森林草原防火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置流程、病虫害识别与初步防治技术、生态护林员核心工作职责与行为规范,以及巡护日志的规范记录方法等。特别针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我们重点加强了对“智慧林草”巡护APP的系统操作培训,确保每一位护林员都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巡护工作。在实践指导方面,乡林业站技术人员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年内开展了超过20次深入林区的现场指导。这种“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模式,重点解决了护林员在巡护APP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定位不准、轨迹上传失败、事件上报流程不熟等具体问题。通过持续的培训与指导,我乡生态护林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为实现精准巡护、高效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精细考核体系。为破解护林员“聘而不管、管而不严”的管理难题,我乡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乡管、村用、抓在日常、严在考核”的管理机制。我们坚持“乡管村用”的管理原则。乡政府作为管理主体,负责护林员的选聘、培训、考核和薪酬发放;行政村作为用人单位,负责护林员的日常调度、工作安排和初步监督。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管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又充分发挥了村级组织就近管理的优势。我们建立了与绩效紧密挂钩的考核体系。对在聘的生态护林员实行一年一聘的动态管理,并制定了详尽的月度及年度考核办法。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出勤率等基本要求,更将巡护APP的后台数据作为核心依据,重点考核巡护里程、巡护时长、巡护轨迹覆盖率以及信息上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例如,我们明确规定每位护林员每月有效巡护天数不得少于22天。每月由村委会对护林员的巡护日志和日常表现进行初核,乡林业站结合APP后台数据进行复核,形成最终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直接与护林员的绩效报酬和次年续聘资格挂钩,真正实现了“奖优罚劣”,有效激发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本年度,乡级层面已累计开展了23次专项督查,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四)落实网格化管理,压实巡护工作责任。为实现对林草资源的全面覆盖和无缝监管,我乡在全乡范围内推行了精细化的网格化管理制度。一是科学划分管护网格。我们依据全乡林地、草地的分布状况、地形地貌以及管护工作的难易程度,将全乡生态区域科学划分为36个独立的管护网格。在划分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家及*省关于人均管护面积的指导标准,结合我乡实际,确保每个网格的面积和工作量都在护林员可有效承担的范围之内,原则上人均森林管护面积不低于500亩,实现了“一格一员、定人定岗、定岗定责”的精细化布局。二是健全巡护打卡制度。依托“智慧林草”巡护APP,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电子化巡护打卡制度。护林员在进入责任区开始巡护时,需在APP上点击“开始巡护”,系统便开始实时记录其巡护轨迹、时长和里程;巡护结束时则点击“结束巡护”完成打卡。后台管理系统可以直观地展示每位护林员的实时位置和历史轨迹,实现了对巡护工作的动态化、可视化监管。三是强化重点时段督导。针对“二月十五”“清明节”“七月十五”等传统祭祀节日以及高温、大风等森林火险高发期,我乡建立了乡村两级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化督导机制。线上,乡林业站通过APP后台实时监控各网格的巡护动态,对巡护不到位的护林员进行即时提醒;线下,乡村干部组织力量深入重点林区、坟地集中区域开展实地巡查,督促护林员加强火源管控和防火宣传。这种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指导,确保了在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地段,管护力量能够真正下沉到位,有效发挥作用,第一时间掌握工作进度,并对巡山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三、工作成效与分析
    通过实施上述系列举措,我乡生态护林员常态化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森林资源管护水平显著提升。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专业化的护林员队伍,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防护墙”。通过护林员的高频次巡护和APP的即时上报功能,乱砍滥伐、盗猎、违规用火等破坏林草资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据初步统计,与往年同期相比,2025年涉及林业的违法案件发生率下降了约40%。尤为重要的是,得益于严密的火源管控和快速的火情预警响应机制,全乡年内未发生一起重大森林草原火灾事故,成功守护了我乡宝贵的绿水青山。
(二)队伍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成效初显。“智慧林草”巡护APP的全面应用,是我乡推进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它不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