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红色文化特色 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突出红色文化特色 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任永红 杨 扬 付世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延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抢抓成功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重大机遇,加快构建红色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努力为建设更具引领力、感召力、供给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主要优势
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方面优势明显。
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历史上延安一直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边塞地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交融,长期以来一直是陕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蒙恬、李广、范仲淹、沈括等曾在此留下了不朽功绩。黄帝、黄河两个独具意象的黄色符号构成了独具魅力的祖根文化。非遗文化独具魅力,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3个、省级85个、市级288个,陕北民歌、子长唢呐、安塞剪纸等16项非遗项目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安塞区是拥有“绘画之乡”“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曲艺之乡”五张文化名片的县区,安塞腰鼓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城”,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全市有革命旧址445处,其中国保单位23处,省保单位146处;有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库藏革命文物43673件,其中一级文物189件,二级文物2462件,三级文物9061件。
文旅产业基础优势。2022年出台《延安市打造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细化提出旅游产品、红色教育、研学旅行、团队旅游、红色康养、节庆会展、住宿餐饮、旅游交通、文创制造、文娱演艺10条文化旅游子产业链,确定了相关链主企业,建立财政、保险、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清单。“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497.7亿元。黄陵县、宜川县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宝塔区、黄龙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甘泉劳山森林公园和圣地河谷金延安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截至目前,延安共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景区总体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2023年,延安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亿元,分别增长1.7倍、2.8倍。
短板不足
近年来,延安文旅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红色文化挖掘布局不充分、不平衡,文旅资源整合不够、产业链条不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营销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延安拥有世界级的红色文化资源,却没有形成世界级的文旅影响力。党中央在延安13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杨家岭、凤凰山、枣园、西北局、南泥湾等革命旧址主要集中在宝塔区内,北部县区有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子长瓦窑堡会议旧址、安塞王家湾革命旧址等,南部县区有洛川会议旧址、富县直罗战役纪念馆等,沿黄河县区有延川永坪会师旧址、宜川秋林二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等等,大多数旧址只进行了历史记录的挖掘,没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元素、精神品质、红色故事等,点状分布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有效串联成网状资源,导致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二是文旅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人、古树名木等保护开发利用不足,许多文化元素没有变成旅游产品。文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缺少知名度高、吸纳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景区。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大、观赏性强、沉浸式体验的演艺剧目,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新需求,缺乏特色文创产品和工艺品等,文旅产业链延伸不足。
三是文旅产业要素支撑不强。全市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特色餐饮街区数量不足,有特色、有品质、有档次的老字号餐饮饭店不多,部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购物超市、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文旅项目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筹资渠道相对单一,不能满足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文旅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缺少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发展合力不足。文旅产业仍存在宣传、文旅部门单打独斗现象,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景区景点分散,县(市、区)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的现象,旅游线路统筹整合规划不够。旅游市场辐射半径小,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据统计,游客在西安人均消费1700元左右,在延消费仅790元。
对策建议
延安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传承繁荣红色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推动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优势,打响叫亮红色文化“大品牌”。牢固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要对全市红色文化史料进行深入挖掘整理,通过拍摄革命故事微视频、革命人物纪录片等,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载体,对红色文化进行生动地具象化呈现,不断扩大受众范围,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努力做到让纪念馆文物说话,让革命历史说话,让红色文化说话。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依托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资源,全力提升实景演出《再回延安》、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延安》和话剧《人生》等精品演艺剧目品味,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系列演艺节目,不断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扩大延安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着力打造“延安过大年”、陕北民歌大赛、安塞腰鼓大舞台等文化旅游品牌,打响叫亮“延安新区马拉松”“黄陵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黄龙尚安国际垂钓超级联赛”等精品体育赛事,大力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生肖邮票、动漫、连环画、纪念币等系列文创产品,推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衍生品类,将其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努力提高文化旅游附加值。
(二)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条延伸“新引擎”。聚焦五百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精准开展产业链“强、延、补”,通过提升传统红色旅游强链,大力发展研学培训、自驾露营、森林康养、非遗体验、户外休闲等延链,努力开发光影秀、夜间民俗表演、实景演艺等特色“夜经济”产业补链。总结推广宝塔区红瑶民宿、安塞南沟、黄龙县白马滩星谷银滩康养度假区等成功模式,大力发展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认养农业、养生度假、果品采摘、冰雪体验、民宿客栈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让游客深度体验陕北风土人情。推动文旅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