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调研
延安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调研
贺占强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开放不足是制约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强调陕西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参加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四个着力”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延安地处内陆地区,不沿边、不沿疆、不沿海,开放基础差,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低。新时代、新形势、新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刻不容缓。2023年5月2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蒿慧杰同志专题调研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强调指出,要以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延安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策部署和市委蒿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吃清家底、理清思路,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中省有关决策部署精神,深入县区、园区、外贸企业进行调研走访,结合延安实际,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中省对开放型经济的要求与部署
(一)开放型经济的概念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
开放既有对外开放,也有对内开放。既包括对国外开放,也包括对外地的开放(市外即外),也有对公有经济以外的非公经济就某一市场或经济领域的开放。开放的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内对外开放从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入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布局好对外开放的层次与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区际开放。
对内对外开放,需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动力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解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软环境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硬环境问题。
(二)国家对开放型经济的部署与要求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的必然要求。其基本内涵为四方面,即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发展,牢牢抓住体制改革核心,始终突出制度建设主线,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健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的目标,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2022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同世界特别是亚太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打开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任务、路径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方面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二是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三是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
(三)陕西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陕西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着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建成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处在全国第一方阵,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全国位次与生产总值排名基本相当,开放不足短板得到破解”。2021年10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提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陕西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到2025年,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按照“核心承载、区域融合、通道连接、优化升级”的思路,形成“定位明确、发展协调、开放共享、合作高效”的内陆开放高地,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一核两翼四通道五中心多平台”的全方位联动开放布局。省商务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陕西省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用以指导口岸和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发展。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补齐开放不足短板”。包括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加快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高水平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持续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优化口岸综合服务体系,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加快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对外合作,抓好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层次;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完善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以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一体推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促进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开放合作新机制,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和涉秦岭区域省份等合作,按照先进适用标准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更大力度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优秀企业来陕西投资兴业。
二、延安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延安市外贸产业发展规划》《延安市鼓励外贸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十二五”末的6.85 亿元发展到 2020 年的 24.92 亿元,增长近 3 倍。2014年设立延安海关,累计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87.5亿元人民币,大力提升企业跨境贸易便利化,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报关、报检业务覆盖率达到 100%以上。积极推行全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等创建活动,从源头上把控出口产品质量。富县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取得了农产品走向全世界的通行证。富县绿平果业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成功上线国家“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延安苹果进入澳大利亚和迪拜高端市场,陕西成为澳大利亚对中国颁发准入许可的第四个省份。组织企业赴俄罗斯、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地区参加产品展销活动。苹果、果汁、小米、红枣、沙棘红茶、羊绒、核桃等27个地产品牌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开办外汇业务网点达到31个,开办外汇业务的银行网点覆盖率达到18.56%。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引进中铁、中石油、中煤、中林、中国中车、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油、中国电建、长庆油田、斯伦贝谢、山东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华为、华润、华能、国家能源、国家电网、国电投等33家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其中世界500强21家)。积极参与重点区域招商展会,组织市和县相关单位参加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治谈会、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中国(宝鸡)国际工业品采购展览会暨石油装备跨国采购会等专业招商洽谈展会。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假日,加强与延安籍在外企业人士联络,适时开展亲情招商、乡情招商。深化与中咨海外·北京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上海谷川联行、深圳陕北商会等专业招商平台机构、商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合作,多方开展中介招商、平台招商,发挥驻京、驻沪、驻深3个招商联络处和派驻无锡挂职干部“前哨站”作用,持续开展驻点招商。
对外合作不断加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找准定位,“引进来,走出去”主动作为,组织各县区企业参加了“一带一路”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和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经贸展销活动,展示推了延安地产品牌。组织参加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与保加利亚、格鲁吉亚相关机构、企业签订多项合作协议。积极创建与中亚地区能源战略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加强丝路沿线各国改善能源安全,协调能源战略,促进能源传、运输与消费之间的协作。
区域经贸合作不断深入。深化延安与无锡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重点在产业协作、项目招引、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务实作为,持续加强与友好城市、周边地市战略合作,与广州、深圳、佛山、庆阳等34个国内城市缔结友好关系。与霍尔果斯、青岛、大连、凭祥等国内15个口岸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口岸互通、业务互助、发展互动。签署延安榆林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安靖飞地园区启动建设。
对外开放的平台逐渐搭建。2012年延安陆路口岸获批开放, 2014年延安海关开关运行,2015年延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检运行,2017年关检合一。延安高新区成为首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延安高新区保税仓建成投用。延安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 型)主体建成,即将投入运行。延安南泥湾机场航空口岸开放先后纳入了中省“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基本具备临时开放航空口岸的基础条件。先后获批中国延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防陆港型枢纽承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城市等。建成延安利源、大华等11个大型物流园区,中通快递陕西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等一批物流园区正在抓紧建设。延安和安塞、黄陵3个省级高新区功能不断完善,延安光谷、北航贝塔、红色筑梦、腾讯众创空间等 8 家创新创业平台投入运营,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达到 5 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 1 家。外商外资吸引力不断提升。
开放通道加快构建。全市铁路、公路、航空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境内高速公路累计达到109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浩吉铁路建成投用,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西延高铁全线开工建设,延榆鄂高铁可研和初步设计批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南泥湾机场开通运营航线17条、航班通达24个城市,人流物流成倍增长。
三、延安市进出口情况
1.进出口贸易规模。
根据延安海关统计,2020年,延安市进出口总值24.91亿元,其中进口24.0314亿元,出口8863万元;2021年,进出口总值5.35亿元,其中进口4.19亿元,出口1.16亿元;2022年,进出口总值17.38亿元,其中进口16.44亿元,出口9345万元。
2.进出口商品结构
进口主要商品。2022年,石油原油进口16.35亿元,增长2.9 倍,占全市进口总值的94.1%。此外,净化设备用零件679万元,护肤品244万元,燕窝19万元,阀门7万元,调味品3万元,气压动力装置3万元,上述商品去年同期均无进口。
出口主要商品。2022年,金属制品出口1595万元,增长15.2%, 占全市出口总值17.1%;杂项制品(玩具、游戏用品等)1262 万元,增长70.1%,占比13.5%;机器及电气设备964万元,下降79.1%;橡胶及塑料制品677万元,增长50.8%;农食产品出口1853万元,其中苹果汁734万元,增长10.6%;苹果780万元,下降39.6%;鲜梨288万元,小米26万元,红枣25万元,去年同期均无。
3.进出口贸易方式
进出口贸易方式较单一,主要为一般贸易,国有企业进出口占绝对比重,全市只有一家加工贸易企业。2022年,国有企业进出口16.3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94.1%;民菅企业进出口9225万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5.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57万元,其中出口1046万元,进口11万元。
4.进出口地区分布
对俄罗斯、美国、越南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持续增长。2022年,对俄罗斯进出口16.35亿元,增长2.9倍,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4.1%;对中国香港2878万元,下降51.4%;对美国2420万元,增长1.5倍;对越南1309万元,增长2.1倍: 对韩国244万元,下降32.8%;对欧盟595万元,增长1.3倍;对东盟2332万元,增长15.1%。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6.65亿元,增长2.7倍,占比95.8%。
5.进出口经营主体
截至2023年5月底,全市共注册外贸企业233户,近三年有实际外贸业务的企业只有20多户,其中:以伊天果汁(陕西)有限公司、富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荣华富洋(延安)市场推广及冷库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外贸业务稳定;以延安制药有限公司、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外贸业务额度占公司总额度比例不足10%,且外贸市场不稳定;以陕西延长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我市近两年进口贸易额度中占比较重,但受国际原油市场、国家政策的影响,外贸业务市场浮动较大。
2022年1-5月份各企业进出口明细表
6.利用外资情况
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4819万美元,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20184万美元,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28857万美元。截至目前,我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53户,其中,合资企业27户,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59.94%,独资企业26户,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49.06%。投资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三、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保守,开放意识不够。
长期受油、煤等主导产业的影响和内陆地区开放开发起步晚的制约,普遍对内对外开放认识不到位,一些传统企业只把眼光局限在国内贸易,认识不到外贸创汇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即便个别企业有这种意识,也存在先站稳巩固国内市场、再看国际市场的观望等待心理,没能迈出外贸第一步。一些部门和县区认为外贸进出口体量过小,没必要下大功夫、下大力气去抓,导致业务人员配备和配套政策及时到不了位,有些县区甚至存在因政策衔接不力、导致企业出口退税无法兑现现象。
2.开放平台和通道不足,质量不高。
对外开放平台数量少、发展水平不高。我市目前在建的开放平台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高新保税仓、新区保税物流中心( B 型)等,但成效不明显,暂时无法形成平台效应。已建成的有开发区、县域工业集聚区、高新区、会展中心、农业产业园等,但是发展水平不高,总体软硬件水平与省会西安,以及榆林、宝鸡、安康等地市差距明显。对外通道利用率低,拉动力弱,银川经延安至郑州尚未纳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浩吉铁路、包西铁路在延安境内过境车次多,但上货量、上座率较低,对地方经济拉动不足。
3.进出口贸易总量小、结构不合理。
2022年延安进出口总值仅占全省的0.36%,居全省倒数第四位,是西安的0.39%,榆林的52.3%。石油原油进口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94.1%。
外贸企业对RCEP 理解程度和运用水平有待提高。2022年,延安市对RCEP成员国家进出口2883 万元,下降7.0%,占全市进出口总值1.7%。而同期,陕西省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1902.77亿元,增长1.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39.4%。
4.外贸企业主体增长乏力,后劲不足
我市外贸市场主体小散弱,截至2023年5月份,全市共有在册外贸企业233户,有实际外贸业务实绩的只有17家,仅占外贸企业的7.3%。由于企业规模都小,且基本以民营小微企业和经营原材料出口为主,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偏低,融资能力差,一旦遇到国际市场振荡或金融市场波动,便有可能难以为继、甚至直接倒闭。2022年,延安市民菅企业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2.4%,占全市进出口总值5.3%(同期陕西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7.0%,占全省进出口总值38.9%。)
5.外贸业务流失严重。
我市出口产品主要是苹果为主的农特产品,且大都属于原材料贸易、一般贸易,加工贸易、高新技术、机电类、工业类产品等极为欠缺。全市苹果总产量已达到370万吨,但近几年,经延安海关统计的我市每年苹果出口仅仅3000多吨,出口不到全市苹果产量的千分之一,创汇仅3000多万元人民币。据了解,富县、洛川、宜川等地的部分苹果以山东烟台、渭南白水等地名义出口,每年约10-20亿元人民币,既无法纳入延安外贸指标统计,又制约着我市地产品牌的做大做强。除苹果外,我市地产品核桃、红枣、小米、荞麦、地椒羊等虽然品质优良,但因受限于规模和数量的影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都不高,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特别是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地产品牌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而同样是农产品出口,榆林市陕西省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仅出口绿豆一项创汇就达到8000多万元。由于外贸业务的特殊性,一些企业委托外贸中介人或代理人依托各自外贸途径出口,致使部分我市地产产品以其他地市名义出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产品牌的知名度。
6.县区外贸发展不平衡。
富县、宝塔、洛川、宜川、延川等县区外贸发展稳定、产业推进顺利,出口业务占到全市出口总额的70%以上,而有些县区甚至没有一户有实绩的外贸企业。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从近年来有经营实绩的40余户企业外贸业务看,年外贸交易额最大的不足1亿元,最小的仅数万元,个别企业只是挂名具备资质,对于外贸甚至一无所知,只是为了以后发展外贸业务时的应急备用。
7.专业人才稀缺。
受外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和区域条件等制约,我市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端外贸人才。特别是缺少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的人才,全市拥有对外贸易专业学历的在职人员不足20人,一些县区从事外贸工作人员大都从行政岗位转岗而来,往往出现“外行领导外行”现象,对于外贸业务大多需要重新学习,远远不能适应全市大开放、大开发的发展需要。
8.园区承载力不足,吸引外资能力弱。
全市1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不同程度存在基础配套不完善、要素保障不到位问题,特别是土地储备供应不充分,集聚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条仍有困难。全市外商投资信息来源缺乏,各招商主体单位抓吸引外资举措不多。
四、推动延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议
1.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意识。我市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四个经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