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延安念好“稳控转”三字经推动能化产业发展调查

延安念好“稳控转”三字经推动能化产业发展调查
延安念好“稳控转”三字经
推动能化产业发展调查
边步东 赵永旗 张瑜
延安能源资源富集,地下藏“黑金”,地上好“风光”,是国家重要能源接续地。在时代浪潮中,抢抓历史机遇,顺势而谋,借势而上,推动能化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耦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现状再认识——稳中有增,托住经济基本盘
能化工业是延安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已开采2.7亿吨、占20%),煤炭储量110亿吨(已开采6亿吨、占5%),天然气储量2万亿方(已开采326亿方、占2%),可开发新能源规模830万千瓦。近年来,延安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调优结构与促进发展并重,加快释放优势产能,传统能源逐“绿”补“链”,能化产业提质增效,有力支撑全市稳增长大局。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扛稳压实责任,抓住关键环节,全力保障能源供应,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新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2022年生产原油1441.8万吨,分别占全国全省的7.07%、56.84%;加工原油967.19万吨,占全国全省的1.43%、51.36%;生产原煤5228.79万吨,占全国全省的1.16%、7.01%;天然气88.16亿立方米,占全国全省的4.01%、28.71%。全市现有火电厂4座,装机482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厂(站)20个,装机168.27万千瓦。2023年1-8月规上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569.7亿元,规上发电企业累计发电量12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07%。
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坚持用链式思维谋划布局能化产业,梯次推进重点产业链扩容扩规,初步形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综合利用、能源装备制造4条能源化工产业链。煤电转化步伐加快,煤炭年转化量达1500万吨。延安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陕煤黄陵煤化工等链主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年产205万吨甲醇、200万吨焦炭、72万吨聚烯烃等化工产品产能。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炼、永炼两家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020万吨。洛川轻烃综合利用项目落地投产,C4分离、丙烷/异丁烷脱氢、烷基化等化学品在延生产。打造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链,着力延链、补链。天然气液化能力持续提升,已建成延长石油110万吨/年、中石油安塞华油40万吨/年、新沃达20万吨/年等LNG项目,形成产能227万吨。建成延长石油杨家湾20万吨、宜川新源40万吨LNG氦气回收项目,年产分别为17.6万方、30万方高纯氦气。延长油田伴生气资源综合利用放量生产,主要产品有1,4-丁二醇10万吨/年、乙二醇10万吨/年、聚四氢呋喃4.6万吨/年,实现伴生气的分级分质利用。培育以能化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增长点,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公司、守山机械公司、嘉盛石油等14户能化装备企业稳健发展。高新区中车风机轮毂、甘泉中能建储能电池落地投产,建成黄龙中南电力光伏组件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以风电、光伏及储能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初见成效。
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全市矿井综合机械化开采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淘汰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65万吨,煤炭产能由3100万吨提升至6230万吨。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2个、掘进工作面8个。3处极薄煤层综采技术
升级改造工程、5处智能化矿井建设工程年内全部建成投运,采煤效率和安全等级持续提升。引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实现我市同类技术应用零突破。薄煤层开采“110工法”技术、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安全智能开采、天然气分级分质利用等现代能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采用低渗油藏驱油工艺,2022年延长、长庆采收率分别为16%、20.6%,2023年为16.3%、21%。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动融入“西电东送”大局,陕武直流输电通道配套电源黄陵店头电厂和延长石油富县电厂建成投运。强化电网建设,区域电网以750kV变电站为支撑,已基本形成330kV“一县一站、两纵两横”“井字形”网架,110kV及以下配网以330kV为中心的“手拉手”链式结构。全市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7879.7公里,保供外送能力大力提升。加快编制《延安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因地布局“油气网”,全市油气长输管道总长度3336.51公里,天然气管道1499.8公里,原油管道1494.61公里,成品油管道194.1公里,在建天然气长输管道164.74公里,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洛川、安塞、黄陵等11个园区被认定为化工园区,积极推进安靖飞地园区建设,助推产业集聚发展。
发展瓶颈再审视——链条短附加值低,发展韧性不足
经过多年积淀,延安能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力度加大,高端多元低碳成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全方位审视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能源价格拉动掩盖经济基础弱、产业链条短等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
稳产增产压力大。今年1-8月全市累计生产原煤3429.54万吨,下降0.3%,较计划欠产43.8万吨。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完成全年5230万吨计划任务压力较大。全市原油储量动用率接近极限(其中延长石油储量动用率达90%,长庆油田储量动用率达72.5%),资源品位逐年变差,开采难度、投资成本和综合递减率持续增加,采收率持续提升难度大。长庆油田受资源区块和自然递减影响,在延原油产量持续减产,2021和2022年产量分别较上年减产30万吨、32万吨,2023年计划仅为550万吨,较2022年减产58万吨。
能源产业链条短。延安能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能源和能化产业比重约为9:1,采掘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5.4%,煤炭就地转化率仅为17%,原油就地转化率虽达到68%,但目前延链项目大都是中间产品,如MTBE(甲基叔丁基醚)、1,4-丁二醇(BDO)、乙丙橡胶等,用作资源性产品、车用燃料、初级原料占比高,天然气(油田伴生)综合利用刚刚起步。产业链龙头项目推进缓慢,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暂未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100万吨洗中煤多联产循环综合利用环评未批复,影响产业链整体推进,产业“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链条延伸成为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多元低碳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能力弱。我市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22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10.03亿元,占全省的1.3%;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7.73亿元,占全省的2.18%,均居全省第七位。每万家法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仅7家,占比居全省末位;规上企业研发人员仅2450人。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物理空间”形成、“化学反应”不足,为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中试研发、项目路演能力还比较弱。创新人才相对充裕(博士368人,引进院士44人,院士科研团队人才377名,专家工作站10个,首席专家10名,配套科研人才61名),但人才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潜性闲置和显性短缺并存,横向联动和纵向联合格局尚未形成。
环境要素保障不足。受区位等先天因素限制,我市要素成本高,尤其是土地资源稀缺,价格也较贵,如宝塔区按照级别不同,工业用地成交价格约20—40万元,高新区四级地价37万元、五级及以外为32—33万元左右;工业用地小而散,碎片化分布明显,争地与用地矛盾突出,对大项目选址、企业集群式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且水、气价格也不具有比较优势(水7.37元/m3,气2.1元/m3,均高于周边地市)。园区总体层次和水平偏低,2个园区建成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4个园区工业产值不足10亿元,整体缺乏统筹规划,系统性、前瞻性、指导性不强,首位产业不清晰,招商思路不明确,导致引进园区的项目和产业“杂乱无章”,产业项目与功能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影响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构建,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效率低。营商环境还不优,服务理念主观认识不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中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有相互推诿现象。
发展思路再聚焦——坚持“稳控转”调优能源产业,推动高端多元低碳发展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俄罗斯政府近期宣布对汽油和柴油出口实施临时限制,将一定程度冲击能源市场,加剧能源价格波动,工业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面对新的形势,能源的饭碗不仅要“端得稳”,确保稳定能源供给,而且要“端得好”,不断提高能源供给质量。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目标,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持续念好“稳、控、转”三字经,把清洁低碳作为主导方向,把提升科技水平作为突破口,推动化石能源供给更多向清洁能源转变、能源利用更多向化工原料转变、能源资本运作更多向培育非能产业转变,矢志不渝做强做优现代能化产业集群,努力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
坚持“稳”为基,以智能化为导向,着力释放优质产能。以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兴电并举,加快释放优质产能。煤炭方面,要按照“增储扩能、上大提小、提质增产”战略,加强全市资源勘探开发,加快推进富县党家河煤矿和黄陵矿业公司瑞能煤业产能核增,全力以赴争取子长矿区总体规划尽快获批,促进煤矿扩能上产。加快生产煤矿智能化改造,一矿一策,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逐步推进,将人工智能与采矿工艺、技术、装备深度融合,实现采煤机、掘进机、锚杆台车、巡检机器人等井下移动设备5G组网及工业场景应用,打造一批自动化、智能化标杆矿山。组织科研单位及煤炭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标准支撑。油气方面,积极推广长庆数字化油气田和“一井一策”精细开发模式,力求资源利用横向到边,立体开发纵向到底,资源采收“滴油不漏”。着力破解油煤气重叠区勘探开发难题,坚持常非并举,新老区块并重,推动煤系地层多气综合勘探,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三气共采。支持中石油煤层气公司、辽河油田和中石化河南油田等公司在延油气勘探开发,推进延长石油中区北部天然气产能建设。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大CCUS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页岩气实现二次跨越发展、页岩油成为原油稳产的战略接替。加大技术攻关,全力支持油企建设智慧化油田,大力推进水平井及三次采油先进技术应用,千方百计提高采收率。电力方面,加快推动4个火电项目二期工程年内开工建设,主动对接完善陕皖通道核准支撑性材料,同步推进通道配套新能源汇集送出规划工作,确保电源与通道同步建成。加快推进黄龙、安塞北部等周边山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依托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可再生能源+氢”,利用创新资源引进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建成一批新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新业态示范项目。
坚持“控”为要,以低碳化为目标,着力落实双控任务。自觉服从“双碳”大局,立足市情、通盘谋划,完善“1+N”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统筹处理好能源需求的合理增长和遏制不合理能源需求,切实平衡产业发展与低碳减排的深层矛盾,推进绿色发展。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争取“十四五”重大煤化工、油化工等精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3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