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硬支撑” 锻造“强引擎”——延安“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调查
筑牢“硬支撑” 锻造“强引擎”
——延安“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调查
赵永旗 张瑜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而招商引资则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近日,我们组成调研组,就全市“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课题,深入安塞、黄陵、甘泉等县(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调研,并形成一些思考。
全面蓄势积后劲
近年来,全市上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聚力抓招商引项目、建项目带产业、上项目促发展,经济“稳”的基础在加固,“进”的力量在集聚。
从硬基础看,应势因势,组建市重大项目推进中心,出台《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国家开发银行项目融资对接机制的通知》《延安市重点项目及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等政策措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新区稳步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开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林业部门统一办理临时和永久使用林地手续,环评报告、环评影响报告压缩至30、20个工作日。建立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工作机制,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对“四张清单”实行动态化管理。积极落实“五个一”项目包联机制,甘泉实行“一月一开工、一单位一主场、一季度一点评”,包抓领导、项目单位现场办公,破除堵点问题,全力保障项目早建设早见效。
从项目建设看,2021年—2022年,实施市级重点项目684个、总投资5680.95亿元,其中产业类353个,基础类251个,社会民生类80个;5000万元以下4个,5000万元—1亿元的178个,1亿元—5亿元的348个,5亿元—10亿元的82个,10亿元以上的72个。两年间新开工重点项目424个,竣工343个(包括续建)。2023年,实施重点项目344个,总投资3095亿元。1—4月份新开工152个,续建129个项目全部复工,完成年度投资的22.3%,社会资本项目、产业项目、制造业项目投资分别增长25.5%、23.6%、14.5%,“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氛围日益浓厚,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增强。
从招商引资看,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11条产业链,借力节会展会开放大平台,内引外联,靶向招商,着力补短板、固底板。2021新签约项目261个(省际联合241个,省内20个),总投资638.95亿元,当年到位资金324.66亿元,到位率50.81%;2022新签约项目534个(省际523个,省内11个),总投资940.04亿元,当年到位资金558.05亿元,到位率59.36%。招商领域主要集中在煤矿技改、智能综采、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文旅等,最小投资额为1080万元,最大投资额24亿元(表1)。
表1 2021年—2022年招商引资项目不同投资额数量单位(个)
投资额年份5000万元以下5000万元—1亿元1亿元—5亿元5亿元—10亿元10亿元以上2021年
25
99
116
14
6
2022年
187
149
154
32
12
从项目储备看,紧抓新一轮政策机遇期和投资窗口期,优化“十四五”项目库,调优项目谋划库、储备库,严格剔除不符合政策、要素保障难等项目。截至目前,共谋划储备项目706个,总投资5046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下项目17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211个,1亿元—5亿元项目303个,5亿元—10亿元项目88个,10亿元以上项目87个,已全部录入市级储备库。其中,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76个,现代制造业项目93个,新能源项目37个,能源化工项目45个,文化旅游项目31个,其他424个。项目滚动接续,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活力。
“形羸体弱”多瓶颈
总体来看,我市项目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拉动经济增长成效明显。但纵深审视自身发展,能源价格拉动掩盖经济基础弱、产业链条短等深层次矛盾,项目支撑发展韧性不足,主要表现在:
项目整体质量不高。从投资规模看,全市项目总体体量偏小,缺乏优质单体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类项目偏少。两年间,5亿元以上项目和10亿元以上项目仅占11.99%、10.53%,招引落地项目集中在5000万元—1亿元和1亿元—5亿元。从投资领域看,项目招引以苹果特色种植、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为主的短期项目居多,制造业多为简单的拼装组合,“当家”工业延链补链、补短板项目不多,能源化工、新能源项目储备仅占总储备的6.37%、5.24%。从项目入统看,多数项目因手续资料不完善、产值或营利不能上规入统,对全市经济增长未能起到提质增效作用。
谋划项目成效不佳。调研了解到,一些部门对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合规性、土地规划、项目选址、环评等前置要件论证不充分,致使项目落地环节出现问题,如一些县区由于项目选址、土地报批组建资料质量不高,项目迟迟开不了工;有些忽视了资金配套,抢报盲报,地方资金配套“走一步算一步”,形成半拉子工程。究其原因,一方面,对国家投资政策、产业发展趋势、本地比较优势分析研判不深不透,抓不住机遇,导致很多项目很难挤进国家省上规划或投资计划盘子。另一方面,项目论证专业平台收费过高,亿元以下项目服务费在30至80万元,亿元以上的在100至300万元左右,项目单位或财政无力承担,出现“有政策、无项目”“有项目、无资金”等现象。
园区承载能力不强。与毗邻地区相比,我市园区建设整体还处于建设初期,“小而散”问题突出,园区体量2022年刚刚跳出后三位次,排名第八位。截至2022年底,有2个园区建成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4个园区工业产值不足10亿元。产业零散,关联度不大,园区内的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且质量不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主要生产线并没有进入园区。从全市园区两个大类来看,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除甘泉、洛川(苹果)外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能源化工园区基本处于初级转化利用水平,产业集而不群,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
专业人才队伍不足。项目策划论证、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县区部门中懂工程、懂经济的项目人才少之又少,在中省政策框架下运用系统思维谋划项目的能力不强,缺乏宏观视野、战略谋划和前瞻能力。从调研情况看,县区项目部门力量普遍薄弱,工作质量一定程度上很难保证。招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项目策划、包装、推介水平不高,缺乏投行思维、闭环思维;产业招商知识储备不够,对宏观发展形势以及全市产业布局、发展现状等问题摸得还不透,导致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招商目标区域与重点企业的认识与把握不深入。调研座谈会有干部讲到,“在招商中目标企业提到行业术语,我们听不懂”,项目精准度不够,“眉毛胡子一把抓”,“挖到篮里就是菜”。
服务保障环境不优。“商很多,落地难。”一方面,我市企业数量少,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匮乏,且作为经济粘合剂与新型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产品研发、设计、品牌策划、现代金融服务等都是企业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受区位等先天因素限制,我市要素成本高,水气分别比周边高2元左右,有限的建设土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43.9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仅0.79%)价格在60—80万,亩均比周边高20万。同时,供地方式也不够灵活。相关支持政策看似很多,但针对性不强,主动有效服务意识不够,尤其在前期手续办理中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有相互推诿现象。招商承诺政策兑现不够,如高新区鑫天益阀门制造的新能源指标还未兑现。
有解思维求突破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从外部看,宏观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从自身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从横向看,兄弟地市抓项目、夯基础、强实体势头强劲,我们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增强历史主动,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工作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以“非常之心”引项目、以“非常之为”争项目、以“非常之力”建项目,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所有轮子一起转,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做深谋划。牢树“项目为王”理念,立足要素趋紧的实际,立足拉长、拉宽、拉高产业链,集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