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延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调研报告
王湛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落实,着力把延川打造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治理先行区,按照在主题教育中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我将延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作为重点调研课题,走遍了黄河流经的所有乡镇,走访了部分重点村和重点企业,实地查看了产业发展、退耕还林、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情况,总结工作成效,发现问题短板,提出改进措施。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县域基本情况
延川县位于黄河中游段,陕北黄土高原东部,距延安市80公里,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石楼县相望,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市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全县东西长74.25公里,南北宽51.5公里,辖7镇1街,163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总人口18.61万人。延川光热条件良好,光照充足,日平均气温11.1℃,年日照时数2404.6小时,无霜期201天,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延川自然景观壮美,黄河流经县境68公里形成的秦晋大峡谷,是国土资源部命名的“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延川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独具特色,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延川崇文重教氛围浓厚,是著名的作家县,培养了以路遥、史铁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作家。延川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县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2966万吨、煤炭3937万吨、岩盐1113亿吨、天然气储量500亿立方米、黄河砂储量4.3亿立方米。延川是革命老区县,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1427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川插队落户,与延川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二、工作进展及成效
近年来,延川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严格执行黄河保护法和相关规划,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在规划引领、生态环保、污染防治、产业转型、文化赋能上狠下功夫,全力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治理先行区。
(一)坚持高位推进,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成立由县委书记和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延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聘请专家团队高质量高标准编制了《延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科学谋划了重点项目161个,总投资918.37亿元,已累计启动实施了68个项目,总投资269.7亿元。2023年,研究制定了《延川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并委托专业智库公司新谋划储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4个,总投资6.32亿元,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04亿元,已全部推送至省发改委。
(二)坚持对标补短,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严格落实林长制,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人工营造和自然封育相结合,统筹推进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推进植被快速恢复。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7.38万亩,全县林草湿地面积达到213.64万亩,森林蓄积量150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达到70.38%。二是持续推进生态综合治理。坚持梁峁沟坡塬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草坝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丰柏胜、梁家河、高家沟等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探索出“山峁缓坡修梯田、陡坡山间种林草、沟道打坝造良田”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淤地坝14座,兴修高标准农田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三是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现有寒砂石中型水库1座,黄河引水南河调蓄水库1座,袁家沟小型水库1座,累计建成各类小型供水工程459处,新增供水能力1200立方米。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农田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572,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8%。
(三)坚持精准施策,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一是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县、镇、村三级河长巡河制度,制定了清涧河等8条主要河流和其余支流河段“一河一档”和“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面开展排污口排查,完成全部122个排口溯源,溯源完成率100%,2023年清涧河国控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到Ⅲ类。科学统筹推进系统治本,先后实施了县城主街道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23个水体系统治本项目。县城主城区污水管网总长达到18.6KM,覆盖率达到92%。二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以扬尘治理、燃煤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举措,2023年度优良天数达到321天。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冬病夏治”和秋冬季专项整治,指定优质煤种作为煤源,对县城燃煤锅炉和燃气锅炉进行改造提升,县城68台燃气锅炉全部达标排放。持续推进城区建筑工地“6个100%”管理,288家餐饮企业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8家汽车4S店全部安装VOCs尾气回收装置,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13%,人均绿地公园面积达到8.08平方米。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企业规范运营管理,先后整治2家煤矿,取缔5家沿河石材加工碎石作业加工厂,引进实施了油气开发钻井废弃物处置厂项目,新建石油污油泥危废暂存库2座。深入开展油煤气大整治,累计建成570个清洁文明井场、2个百万吨泥浆处置厂,打井泥浆全部做到泥浆不落地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累计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56个,改造提升养殖场161个,各类化粪池156个。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多渠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累计改造厕所4626座,16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清洁乡村标准,县域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整体稳定。
(四)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做强高端能化产业。抓好“稳控转”,全力推动能化产业发展。“稳”就是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持续加大中石油煤层气的开采量,扩大原油和LNG的加工量。“控”就是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建设。“转”就是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的高端能化项目及相关产业,推动伴生气低碳烷烃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建设,年产10万吨高效液体金属切割气、储能及动力电池装配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三峡200兆瓦风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在延川落地实施。二是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充分利用青平川、永坪川等区域川台地多的优势,集中连片种植本地小杂粮、红薯等特色农产品,2023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16.85万亩,生产粮食4万吨,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红线更加牢固。大力实施苹果“五大工程”,2023年生产苹果22.65万吨,苹果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拓宽。稳步推广关庄镇太相寺、永坪镇聂家坪智慧大棚发展模式,2023年累计生产瓜菜10万吨,设施农业种植效率和效益稳步提升。黄家圪塔村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成投运,梁家河荣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县农副产品提质增效。同时,2023年我县大力发展枣芽茶产业,加工生产枣芽茶5000余斤,产值达到600余万元,累计带动农民工创收170余万元,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立足古镇古寨古村落独特丰厚旅游资源,稳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先后打造了乾坤湾5A级景区,路遥故居、文安驿古镇和永坪红色文化产业园3A级景区。稳步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甄家湾、马家湾等一批古村落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梁家河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五)坚持文化赋能,弘扬发展黄河文化。一是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通过实施建设乾坤湾镇清水湾“非遗民俗文化一条街”、乾坤湾镇槐卜圪崂民俗文化进景区、文安驿古镇“非遗文化展示区”等项目,将黄河文化同非遗保护传承、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把剪纸、布堆花、杂粮粘等项目与旅游特产相融合,累计收集非遗线索127条,先后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6个,编撰文字资料21万字,收集民间作品、实物3000余件。二是用足用好文化新平台。充分利用丝博会、西洽会、旅博会等平台载体,组织民间艺人赴全国各地展览、展演、展销非遗产品。在第二届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上,延川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金额达13.9万元,线上线下签订单6份,签约资金达100多万元。依托乾坤湾等黄河自然景观和延川独特的黄河文化,打造了集黄河自然奇观、沿黄地域特色为一体的黄河文化影视基地,大型原创陕北道情现代戏《乾坤湾》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电视剧《建国大业》等30多个影视剧组来延川甄家湾、马家湾村取景拍摄,逐步成为拍摄红色题材和西北题材的最佳取景地。三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促进、共提高,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围绕“讲评议帮庆践”六字实践,扎实开展“我的讲堂”等六大主题新时代文明活动5000余次,积极参与“延安模范”“陕西好人”“中国好人”等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文明家庭10户、延川模范9人、陕西好人3人,全县崇德向善、向榜样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延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生态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延川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条件整体脆弱,治理难度较大,治理任务繁重。尤其是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还不够高,虽然治理程度达到了53.5,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效能发挥的不够充分,县域中部、南部塬区沟道溯源侵蚀严重,黄河沿岸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产业、环保、水务、林业、文化、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众多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二)森林培育质量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全县生态植被覆盖率有了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然存在林分结构单一、质量偏低等问题。现有的刺槐、沙棘等林区生命周期短、抗病虫害能力差,如果不及时进行林分调整,可能会出现退化甚至死亡。特别是黄河沿岸土层薄、土壤贫瘠、立地条件较差,后期栽植的幼林尚未形成大规模林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国控断面水质尚不稳定。2023年我县清涧河杨家畔国控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Ⅲ类,但水质综合指数达到6.51,仍然偏高。一方面是因为县城郊区和山体沟道排污管网还没有完全覆盖,治污设施还不够完善,且部分管网存在老化现象,加之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