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让“小食品”闯出“大市场”–关于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立足传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
让“小食品”闯出“大市场”
–关于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李永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土特产”即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产品)。近年来,甘泉县立足“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大力发展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各类矛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来,我列出县内规模较大的17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通过点对点入企走访、面对面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深入探讨未来发展的出路方向,现场办公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期间还带领相关部门赴三原县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甘泉县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品生产到多门类生产、从浅加工到精深加工、从市域内销售到走出市域、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链接三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引导扶持,加快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极大地促进了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注册农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7家、小作坊46家,初步形成了以八千里豆业、劳山鸡业、甘泉美水酒、甘美矿泉水等为龙头,豆制品、禽蛋制品、卤肉制品、酒水饮品以及菜、畜、果、小杂粮加工销售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2022年,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达到11亿元,贡献税收25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
二、面临的问题及形势分析
成绩让人欣慰,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17家企业进行调研走访和座谈交流,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传统优势在市场大背景下逐步丧失,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尚未有效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任重道远。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甘泉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起步早,但发展过程曲折,与周边省市相比,龙头企业在从业人员数量、产销规模、营业收入、市场份额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从纵向维度看,部分传统优势产品产值和市场份额正在缩减,劳山鸡蛋产值由最高时期4500万元下降至的目前的500万元左右,占延安市场份额由40%下降至10%,随着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还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从横向维度看,目前全县仅有规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3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8家,产值亿级规模的企业为零,与河南漯河、陕西三原食品加工园区动辄亿级、十亿级企业相比,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引领。
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仓储、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虽然存在一定关联,但依然是各自运作、利益自享、风险自担,3家豆制品加工企业原料主要来自外省或外市,与本地农产品未形成有效供应链、利益链。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比如八千里食品公司生产的调味豆腐干出厂价3.1万元/吨,原料及生产成本2.98万元/吨,利润仅1190元/吨;美水酒有限公司和洛河川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毛利率仅有15%左右;婆姨汉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没有自动化包装设备,人工成本过高进一步压减了利润空间。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偏低,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市场销售渠道不广。市场培育、高端营销是甘泉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面临的最大短板,企业产品销售主要通过直营加盟和代理商销售渠道,市场溢价明显,利润空间有限,进而加剧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压力。线上销售起步晚,目前仅有八千里食品公司和新迎纳豆公司开展了线上直播销售,2022年完成线上销售额214万元,占全县农副食品销售额总量1.1%。懂策划、会包装的人才少,营销环节投入资金少,产品缺乏叫得响的“卖点”“爆点”。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中通项目的建成投产,关联带动电商销售等产业蓬勃发展,其中,自然搭档苹果集散销售基地项目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新迎纳豆公司线上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且成长潜力巨大。
经营管理方式落后。调研走访的17家企业,实际管理人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4%,其余均为高中、初中学历,年龄主要集中在40-55周岁,经营理念较为粗放,缺乏知识更新,面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和转型升级的巨大风险顾虑较多,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大多数企业对自身产品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对未来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有“走一步看一步”“小富即安,小成则满”思想,缺乏闯市场的远见和魄力。企业管理普遍采取作坊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粗放,财务制度和用人制度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壮大。
负债严重融资困难。债务负担是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的最沉重的负担,融资需求是当前企业走出困境和扩大生产最迫切的需求。本次调研的17家企业中,背负债务的有8家、债务总额7000万元,有融资需求的12家、所需资金1.5亿元。一方面,沉重的债务负担使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偿债的包扶使企业再融资处处受限。从企业自身看,由于体量小、资信等级低、财务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等原因,导致贷款难、融资难;从银行角度看,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问题,鉴于严格的风控制度,银行更青睐国有企业;从政府层面看,受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要求,部门难以为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担保,只能从中协调,但收效甚微。
产业生态还不完善。发展壮大某项产业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政策、平台、要素等作为支撑。就现状来看,政策制定不够精准,部分企业反映惠企政策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有些企业认为惠企政策多,但享受门槛高,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知晓率不高、执行不到位、申请程序复杂等问题。平台载体支撑不足,虽然建设了近8万平米的标准化厂房,但配套的设计研发、信息数据、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电子商务、会计审计、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为实体经济提供专业化服务。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没有做到有机互联,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扭转。
在直面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得看到,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没有变,“小食品”大有作为。宏观政策利好。近年来,中省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延安市加快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此大背景下,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正逢其时、正当其势。社会口碑良好。劳山土鸡蛋、隋唐美水酒、八千里豆腐干、绿色放心菜是享誉省内外的“四张名片”,糜子酒、椒麻鸡、辣椒酱等一批新产品社会口碑良好,特别是今年省市多次在甘泉县举行现场观摩会,各级领导对甘泉县系列农副食品给予了很高评价。三原县从传统的蓼花糖、小磨香油做到现在的百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我们也要树立强烈信心,坚定不移把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发展趋势向好。随着延安智慧物流产业园的落地和中通、韵达项目的建设投产,拉动区域物流成本有效降低,物流园区“虹吸效益”逐步显现,吸引了一大批农副食品加工及配套产业集聚发展,2023年,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2.7亿元,同比增长11%。全域旅游持续升温,旅游业的“引流”必将为本土产品“造势”,甘泉系列农副产品将借助广大游客的口口相传而美名远播、广开销路。
三、发展壮大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甘泉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有前景,必须扭住不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举全县之力把“小食品”做成“大产业”、推向“大市场”。
坚持立足当前和放眼长远并重,找准发展定位。三原县充分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影响力,把绿色食品作为优先发展的首位产业,在高新区建设占地7.5平方公里的清河食品工业园,持续推动招商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吸引6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2022年完成产值86.8亿元,着力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食品工业聚集区。我们也要向三原县对标,立足当前,布局长远,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推动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甘泉县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定位是“聚焦甘泉工业园区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全市涉农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小杂粮、蔬菜水果、禽蛋等专特优加工企业,聚力打造陕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应急食品产业为特色,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应急食品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应急食品集群生产基地;到2025年,农副产品(应急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0家以上”。2024年,甘泉县将启动实施首位产业产值倍增计划,全面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十四五”末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坚持滚动偿债与适度举债并举,解决燃眉之急。“融资难”突出问题是信用贷款难、长期贷款难、无还本续贷难,“融资贵”主要是过桥资金成本高、贷款利率高、与贷款相关的附加费用高,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靠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共同发力。企业要真正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千方百计盘活闲置资源,腾挪周转资金,维持正常生产,滚动偿债化债,这方面劳山鸡业、刺榆酿造公司通过代生产、代加工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婆姨汉食品公司通过开办分支业务,取得了一定效果。银行要以改革的思维,探索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积极开展机器设备、应收账款质押、专利权等抵押业务,适当提升抵押折扣比例,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