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探索——以延安市市县党校为例
推进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探索
——以延安市市县党校为例
霍佳冯卫利姬欢
党校是我们党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延安市市县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逐步形成规范化、社会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教育培训模式,为延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但是,延安市市县党校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和优化,破除对干部教育的掣肘,探索科学发展的干部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干部教育培训的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找准问题,厘清思路,延安市委党校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推进我市市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延安市市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延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延安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主阵地,全市共有2个市级党校,2个区级党校,9个县级党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延安市县各级党校坚持用延安精神建校办学、铸魂育人,聚焦主责主业,担当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了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二)主要做法
1.培训班次实现全覆盖
通过研判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形势任务,把组织要求、履职需求、干部诉求相结合,运行“培训报备、集中审批、统一协调”工作机制。
主体班次实现了县级干部、科级干部、师资班等培训全覆盖;专题班次实现了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应急管理等专业干部全覆盖;示范班次实现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录用公务员、机关党务干部、民营企业家等轮训全覆盖。其中,业务培训班主要以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指导工作实践为主;专题研讨班主要以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确定相关专题,开展集中研讨;师资培训班主要以提高教学水平、学科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主;理论研修班的教学以引导学员系统学习研究党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为主。以延安市委党校对内培训为例,2021年培训各类班次20期,培训人数1266人;2022年培训各类班次18期,培训人数2752人;2023年目前培训各类班次30期,培训人数2723人。????
2.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一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延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必修课贯彻落实到教学全过程,确保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二是聚焦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延安精神、党史国史、优良传统、法治思维和反腐倡廉等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占到教学总课时的70%以上。三是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分级分类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各领域行家里手、本土乡贤人才上讲台,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四是突破传统教育培训形式,打造“沉浸式”“走出去”“活起来”的立体教学体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访谈式、情景模拟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理论体系向能力体系的转化,信仰体系向动力体系的转化”双赢目标。五是开办流动党校,持续开展“党校教师下基层”活动,先后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乡镇、机关、社区,走进学校、银行、田间地头,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全会精神等送到基层一线,有效地促进了党校基层单位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幅降低了基层单位培训难的困境,为推动党的理论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提供了理论保障。
3.培训空间逐渐延伸
开展开放办学、联合办班,统筹用好省内外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浙江大学、集美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市委党校、哈尔滨市委党校等建立合作办班联系,充分利用各地优质培训资源和优势特色专业,不断适应和满足干部教育培训多元化的需求。如黄陵县委党校打造出“黄帝陵寻根、延安圣地铸魂、梁家河追梦、黄河壶口凝心”主题教育课程套餐和精品路线,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西北大学、省内外培训机构等合作办学,形成面向全国的对外红色主题培训新格局。
二、延安市市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校办学体制机制保障不足
一是行政化管理。县级党校作为培养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既是具有特殊性的事业单位,也是党委的重要部门,但在管理体制上多是沿用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办法,行政人员要讲课,专职教师也要干行政工作,职责划分不清,经常一人身兼数职。二是办班主动性欠缺。部分县级党校,往往是依赖于坐等办班,在自身发展上“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等着组织部门送人来,靠着财政拨付保运转,守着培训经费过日子”,不能积极主动的谋求自身发展。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县级党校教师多是外单位调入,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非教学人员多,教学人员少;低职称人员多,高职称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全能型人员多,专业型人员少;骨干教师流失多,高素质人员引进少。
(二)对干部教育培训认识欠缺
一是少数单位领导重视缺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干部培训认识不足,干部培训工作没有纳入党建考核内容,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没有落到实处。根据调查统计,工学矛盾和领导不重视成为影响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因素,占到52%以上(见图一)。各单位尽管在政治上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把教育培训当做软任务,让位于其他工作,导致组训送训不严格,不能保证调训时间。重点岗位干部如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常务副职等调训难,有单位出现培训“钉子户”、“专业户”现象。二是培训工作落不到实处。有些部门虽然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但不能很好地落实计划,不能按计划要求安排人员参加培训,甚至培训对象经常改动。三是培训期间工作越位。有的单位以工作任务繁重、人手短缺为由对参训干部仍然委派大量工作,有的干部对单位工作仍然事无巨细的两头兼顾,难以集中精力,安心学习。
(图一)
(三)服务保障能力参差不齐
一是优质培训资源缺乏统筹。市级在培训渠道、培训条件、培训保障等方面要优于县级,县级各党校的培训资源也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重视程度、资源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网络培训和实体培训“线上线下”资源融合互补不够。二是党校阵地建设参差不齐。县级党校问题表现突出,经费保障力度上悬殊较大,整体办学水平不高,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开放办学、联合办学不够,制约了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发挥,削弱了培训承载能力。目前全市仍有县级党校面临无教学阵地难题,县委重视程度和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一(见图二)。三是普遍没有建立起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起动乏力,后劲不足,难以展开大的动作,严重制约了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四是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投入不足。个别党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站。有的县级党校没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干部教育管理的新媒体运用亟待加强。
(图二)
(四)红色培训行业竞争激烈
目前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势头正盛,社会化的培训机构不断涌现,全市共有25家公办培训机构、65家社会培训机构,都在开展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多元化态势,对党校的主渠道地位带来很多冲击和考验。
三、推进延安市市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2023年8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并指出,“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更好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不断优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这说明要把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作为党校履行主责、干好主业的“灵魂”,建立起全覆盖、多样化、实效性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一是注重学员需求。干部教育培训要把解决干部思想上的困惑和工作中的难题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认真分析干部队伍整体情况和培训对象具体特点,综合考虑组织需要、岗位需要和个人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来设计培训专题和课程,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干部要有所侧重。根据调查表明,学员对于分级分类培训需求很高(见图三)。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占23.03%;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各占22.72%、22.23%,这些内容占培训重点的一半以上(见图四)。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在调研中发现,干部普遍更倾向于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见图五),因此在不断完善课堂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探索和拓展更加有效的培训手段。要充分结合延安现有红色资源进行教学,把历史转化为教材,把基地转化为课堂,把经验转化为素材,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见图六)。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二)聚焦素质提升,优化师资培养与管理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曾指出:“在党校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