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交流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交流培训班开班式。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参加此次培训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举办这次培训班,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精准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实践要求,通过集中学习、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共同分析当前我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探讨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奋力谱写*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生了格局性、根本性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和把握其核心要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凝心铸魂、筑牢理想信念的固本之举。在价值观念多元、社会思潮多样的今天,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高举思想旗帜,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区干部群众能否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区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服务中心大局、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区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还是深化改革开放;无论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直接体现其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招商引资不仅是政策的比拼,更是营商环境、社会风尚和市民素质的比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源于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来源于社会秩序的井然、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文化生活的丰盈。因此,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抓发展、抓环境、抓民心,必须将其深度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三)精神文明建设是回应群众期盼、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家不仅盼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也盼望有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更优美的城乡环境、更和谐的邻里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满足群众需求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从整洁有序的城市街区,到书香四溢的社区书屋;从守望相助的志愿服务,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二、聚焦核心任务,精准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着力抓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大任务。这三者相互贯通、互为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三大任务,结合*区实际,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
(一)在“文明培育”上持续用力,着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素养。文明培育是基础,重在固本培元、成风化人。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深化思想引领。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新理论宣传方式,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各类社会生活场景,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活动。根据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评选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发一张证书、开一个表彰会,更要深挖他们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报告会、微视频、文艺作品等形式,让榜样的力量可感可知、可学可做,形成“群星璀璨”与“七星共明”的良好局面。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三是要抓好移风易俗。要聚焦农村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以及城市社区中的高空抛物、乱停乱放、遛狗不牵绳等不文明行为,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要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约束作用,也要通过打造“村BA”“社区邻里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烟火气的文明品牌,用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思想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新风。
(二)在“文明实践”上创新发力,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文明实践是载体,重在知行合一、服务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一是要破解资源整合难题。根据一些地区的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运行中普遍面临的瓶颈,就是资源整合机制不畅、部门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条块分割导致力量分散等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挑战,下决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要强化区级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枢纽作用,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清单和供需对接平台,有效盘活宣传、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法律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推动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二是要提升服务供给效能。文明实践活动不能满足于“开了多少场”“来了多少人”。据统计,2024年全区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超过5000场次,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15万,服务总时长超过40万小时。这些数字令人振奋,但我们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质量。群众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的服务供给必须精准。要建立常态化的群众“点单”机制,让活动内容从“我们想给什么”转变为“群众需要什么”。要精心设计和培育一批像“幸福课堂”“星耀*”这样接地气、可持续、受欢迎的品牌项目,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区内一些街道的经验,通过举办社区文艺达人海选等活动,吸引了近400名居民主动参与,这说明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热情和潜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和激发。三是要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是文明实践的主力军。要完善志愿服务嘉许激励机制,不仅给予精神鼓励,也要探索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回馈,提升志愿者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要加强专业化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在心理疏导、应急救援、法律援助等专业领域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力争到2025年底,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0%,群众对文明实践活动的满意度不低于95%。
(三)在“文明创建”上精准着力,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善治之区。文明创建是目标,重在整体提升、共建共享。要坚决摒弃“为创建而创建”“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错误思想,推动创建工作从“达标创建”向“内涵创建”“常态长效”转变。一是要推动全域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是龙头工程,但精神文明建设绝不仅限于中心城区。要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