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教育战线上的前辈与同道,一同交流、分享此次赴XX市XX县培训学习的心得与感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学校,对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和XX县同仁们的倾囊相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这几天的学习,日程紧凑、内容丰富,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也有触及心灵的实践观摩,对我个人而言,不亚于一场思想上的“及时雨”和认知上的“风暴课”。
    坦白说,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我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象的层面,比如校舍是不是够漂亮、设备是不是够先进、生师比是不是达标等等。然而,通过聆听XX市XX区XX主任对32项核心指标的精辟解读,以及实地走进XX县那几所“画中有校,校中有画”的学校,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过去可能更多地在追求“均衡”,而“优质”的内涵,我们挖得还远远不够。这次学习,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从一种“完成任务”的惯性思维,转向一种“追求卓越”的内涵自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岗位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重塑:优质均衡是一场深刻的“软件”革命
    培训中,XX县XX中心小学的XX校长分享的《学校课程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点滴做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们校园里那无处不在的竹韵文化,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而是已经渗透到课程、活动乃至师生精神面貌中的一种气质。这让我意识到,优质均衡的真正难点和价值所在,并非看得见的“硬件”堆砌,而是看不见的“软件”升级。它要求我们将目光从外在的、物化的标准,转向内在的、生成的品质。
    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对照指标清单,逐项打勾,完成了就松一口气。但XX市XX区和XX市XX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优质均衡,是“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所以然。比如,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早已达标,但孩子们真正借阅了多少?深度阅读的习惯培养起来了吗?我们的功能室配备齐全,但开课率达到了吗?实验教学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这些问题,是过去的我很少去深究的。这次培训就像一次“影子培训”,通过观摩和对比,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管理行为中的盲点与不足。我认识到,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的责任绝不仅仅是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漂亮”,更要推动这些资源和条件,真正转化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营养”。这种从“对标”到“入心”的转变,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收获。
    二、从“精准对标”到“精耕内涵”的路径探索:以课程、教师、文化为支点撬动学校品质提升
    明确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如何走好路。培训中反复强调的“内涵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具体路径。我认为,可以从课程、教师、文化这三个核心要素上寻找突破口。
    首先,让课程建设成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总开关”。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落地,鼓励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模式。这为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XX县的学校,将乡土文化开发成“竹韵悠悠”的校本课程,将前沿科技融入“人工智能启蒙课”,这种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国家课程开齐开足,更要思考如何将其“校本化”实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深度。例如,我们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XX区域,是否可以系统地开发一套与地方文史、非遗项目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是否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围绕某个社会热点或生活议题,设计大单元主题教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边?这需要我们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协同育人的新体系,实现从“教知识”到“育新人”的根本转变。
    其次,让教师发展成为驱动学校前行的“主引擎”。优质均衡,归根结底要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现。培训中提到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范本。过去,我们搞教师交流,可能更多是形式上的“你来我走”。未来的方向,应当是建立起一种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发展共同体”。我们可以借鉴“1+10+N”的研修模式,让一位名师带动十位骨干教师,辐射全校乃至学区内的N位普通教师,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的成长梯队。作为副校长,我需要思考如何搭建这样的平台,推动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题共研。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共同体研修的成效,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直接挂钩,真正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最后,让校园文化成为涵养师生精神的“活水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如何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育人?我认为,关键在于从“环境文化”走向“评价文化”。也就是说,不仅要建设优美的物质环境和丰富的精神活动,更要探索建立一套能够量化评估校园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影响的校本化工具。我们可以借鉴相关研究,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大核心素养维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