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学习贯彻XX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XX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XX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作为一名在基层残疾人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多年的“老兵”,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如春风化雨,让我心潮澎湃,也让我对自己肩头的这份责任,有了更深沉、更复杂的思考。这段时间,我反复研读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对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们XX区残联的工作实际,内心涌现出许多感触。这些感触,不算是成熟的理论,更谈不上什么工作成绩的汇报,只是一些在实践中不断打磨、甚至有些矛盾的个人感悟。在此,我想借这个机会,以一个普通基层工作者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我心中的三点转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从“同情”到“共情”:在理论学习中重塑我们工作的“心”
    我们常说,从事残疾人工作,需要有一颗爱心。最初,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份“爱心”主要源于一种天然的同情和怜悯。看到残疾人朋友生活不便,就想去帮一把;逢年过节,提着米和油上门慰问。这当然是善意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扶弱济困传统美德的体现。但随着工作的深入,特别是通过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施与”和“同情”的层面,那我们就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份事业的核心。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某单位在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时,负责人很坦诚地对我说:“我们宁愿多交点保障金,也不想招残疾人,主要是怕‘麻烦’,这笔钱就当我们为社会做贡献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它让我看到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冲突:社会公众乃至一些干部,是将对残疾人的帮扶看作一种可以选择的“慈善”,而不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我们残联工作者,不能仅仅是这种“慈善”的传递者,我们更应该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我们的工作,不是分发慰问品那么简单,而是要推动法律的刚性规定落到实处,是维护一个公民本应享有的权利与尊严。
    这种从“同情”到“共情”的转变,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残疾人身体的障碍,更能理解他们内心对平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也就是总书记强调的“修好理论学习这门课”。这门课的真谛,不只是记住几条理论、几项政策,而是要通过学习,完成一次内心的认知升级。我们要将“为残疾人谋福祉”的初心,从一种感性的怜悯,升华为一种理性的、基于权利平等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制度性障碍和陈旧观念时,才会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智慧,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善”的能力,让这份“善”既有温度,更有力量。
    二、从“管理者”到“服务员”:在党性锻炼中锤炼我们工作的“行”
    总书记要求我们“修好党性锻炼这门课”,我个人的理解是,对我们基层工作者而言,最好的党性锻炼,就是躬身实践,转变角色,把“管理”的姿态,彻底转变为“服务”的心态。过去,我们的一些工作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审核材料、分配指标、下发通知。我们熟悉政策的条条框框,却可能不熟悉残疾人朋友家门口那段坑洼不平的路。我们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但有时会陷入一种“为高效而高效”的误区,追求的是流程的闭环,而不是问题真正的解决。
    这种“管理者”与“服务员”的角色张力,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法律和政策是我们工作的准绳,必须严格执行,这是原则。但每一个残疾人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复杂的、充满情感需求的故事。如何在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温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我曾处理过一个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申请,按照规定,他家的某些材料略有瑕疵,按流程完全可以打回去要求补正。但当我们上门走访时,看到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已经心力交瘁,眼神里满是疲惫和期盼,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机械地执行规定,虽然程序上无懈可击,但却可能关上了一个家庭希望的大门。后来,我们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助他们完善了手续,最终让孩子得到了及时的康复训练。
    这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党性”,体现在我们是否愿意为群众“多跑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我们的责任,不是对文件负责,而是对活生生的人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办公室,走到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我们需要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水土不服”。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政策的“二传手”,更应该是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现实的“转换插头”,是化解政策要求与个体需求之间张力的“缓冲器”。这种角色的转变,很辛苦,甚至会遭遇不解和挫折,但这正是锤炼我们工作作风、压实我们行动责任的必经之路。
    三、从“给扶持”到“给可能”:在基层实践中追求我们工作的“成”
    我们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完成了多少项目,发放了多少补贴,而是我们为残疾人朋友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有尊严的改变。这也就是总书记要求的“修好基层实践这门课,确保‘成’的效果”。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我们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
起初,我们认为无障碍改造就是安装一个坡道、加装一个扶手。但在实践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彻底颠覆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