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电梯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电梯安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电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总结“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以来的工作成效与不足,并对收官之年的各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动员全市各方力量,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扎实的举措,坚决打赢电梯安全攻坚战,全力筑牢市民游客“上下平安”的坚固防线。
电梯安全,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是衡量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更是我们这座国际化旅游城市文明形象的直观体现。每一部电梯的平稳运行,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共安全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各项安全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清醒认识电梯安全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自2023年“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各区局以及在座各位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电梯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过去三年,全市未发生电梯安全责任事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可控。这成绩来之不易,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
我们看到,三年来,我们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我们正式出台并于去年5月1日施行了《XX市电梯安全管理规定》从法规层面厘清了各方责任,为我们强化电梯全生命周期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武器。我们的隐患排查治理取得了新成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重点场所和问题电梯,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我们的智慧监管能力得到了新提升。全市统一的智慧电梯物联网安全管控信息平台已初步建成为实现精准预警、快速处置奠定了基础。我们的维保市场环境得到了新优化。我们公布了年度电梯维保单位登记名单,推动无纸化维保,并积极探索按需维保新模式,引导行业向“优质优价”良性发展。
但是,同志们,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潜在的风险。就在今年2月18日,XX省XX市XX区发生了一起电梯亡人事故,教训极其惨痛。事故调查报告的结论如利剑高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制动器铁芯内遗留金属异物,导致制动力严重不足;而深层次的间接原因,则暴露出一条触目惊心的失职链条:维保单位维护保养严重不到位,未按规范对关键部件进行清洁检查;检验检测机构在自行检测中严重失实,对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出具虚假合格报告;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悬空,日常管理形同虚设。最终,三家涉事公司被建议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多名负责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以案为鉴,反观我们自身,这些问题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市电梯安全工作正处于“三个叠加”的特殊时期,风险与压力前所未有。
第一,电梯“高保有量、高增长率、高老龄化”的态势叠加。截至2024年,我市电梯保有量已突破2.2万台并且仍在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批早期投入使用的电梯正步入“老龄化”阶段,性能衰退、故障增多是客观规律。今年,我们计划对全市237台住宅老旧电梯进行更新改造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存量巨大、增量迅猛、老龄化加剧,这“三高”态势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监管和服务压力。
第二,传统顽疾与新型风险的挑战叠加。一方面,“重使用、轻管理”、“重维修、轻保养”的观念在一些单位根深蒂固。去年我们抽查200台电梯,就涉及40家维保单位,发现了不少问题说明维保走过场、虚假记录等顽瘴痼疾尚未根除。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也带来了新风险。我们正在推进的“按需维保”改革,如果缺乏有效的物联网实时监测和强大的信用监管体系作为支撑,就可能被一些不法企业钻空子,演变成“不需不保”,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监管能力与治理需求的矛盾叠加。我们的智慧监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了,但物联网监测终端的覆盖率依然不高。我市住宅电梯的物联网覆盖率目前仅为30%左右,与一些先进城市超过50%甚至更高的覆盖率相比,差距明显。覆盖率不足,大数据分析就成了“无米之炊”,精准预警、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同时,我们的基层监管力量与日益增长的监管任务相比,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同志们,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我们必须丢掉“零事故”下的麻痹思想,摒弃“过得去”的侥幸心理,以“归零”的心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直面问题,破解难题。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坚决打好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收官战
2025年是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决战之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压实责任、排查隐患、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的核心任务,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第一,必须在“压实责任链条”上实现新突破,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安全”格局。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XX市的事故,根子就在于责任链条的层层断裂。我们必须深刻吸取教训,把责任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
一要强化部门协同监管责任。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综合监督管理职责,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要主动加强与住建、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我市的《电梯安全管理规定》已经明确了住建部门在建筑设计施工质量、指导物业履责方面的职责。我们要尽快固化合作模式,建立常态化的“市场监管+住建+应急”联合检查机制。要探索制定标准化的联合检查操作规程,明确检查内容、流程和处置方式,变“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形成监管合力。
二要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使用单位是电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物业公司等使用单位,绝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配齐并管好电梯安全总监和安全员,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建立详实的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维保单位要坚守技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底线,对维保质量终身负责。我们去年开展的鼓式制动器专项排查治理工作,就要求维保单位必须留存拆解保养的视频或照片作为见证材料这种可追溯的管理方式要推广到所有关键维保环节。检验检测机构要扮演好“技术法官”的角色,对出具的每一份报告负责,坚决杜绝“人情检测”、“报告交易”等违法行为。
三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区局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面掌握辖区内电梯底数、安全状况和风险点。要将电梯安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实现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二,必须在“智慧赋能监管”上取得新进展,打造灵敏高效的“预警网”。
面对海量的电梯和有限的监管力量,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难以为继,必须向科技要效率、向数据要战力。
一要加快物联网终端覆盖。这是智慧监管的根基。我们要将提升住宅电梯物联网覆盖率作为今年的硬指标,力争到年底,全市住宅电梯物联网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要积极研究政策,鼓励和引导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加装远程监测装置。对于新安装的乘客电梯,要严格督促其按规定配备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装置并接入全市统一平台。
二要深化平台数据应用。智慧电梯平台不能只是一个“数据仓库”,更要成为一个“决策中心”。要整合检验、维保、使用、救援等多方数据,建立以故障率、使用寿命为核心的电梯质量安全评价模型。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电梯、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维保单位,为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提供靶向指引,实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
三要推广智慧应急救援。要持续完善“96333”等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功能,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报警方式,实现自动报警、精准定位,进一步压缩救援人员到场时间,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第三,必须在“全链条闭环治理”上拿出新硬招,织密扎牢“防护网”。
电梯安全治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要严把“源头”质量关。督促建设单位在设计选型阶段,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和人流量,科学合理配置电梯数量和参数,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牺牲安全和效率。
二要狠抓“过程”维保关。要全面推行无纸化维保,实现维保过程的实时记录和可追溯。对于正在试点的“按需维保”模式,必须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