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创新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发展生态工作汇报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近年来,xx市人社局立足区位特点与发展定位,创新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发展生态,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积蓄新质动能。
一、固本培元强基础,人才量质双提升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机制创新破题、以评价改革赋能、以服务升级聚力,全市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构筑人才储备“蓄水池”。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壮大人才队伍体量。截至2024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xx万人、技能人才xx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xx万人),人才基数不断增大,为xx产业发展、医疗教育等行业领域提供充足的人力储备,形成支撑各行业发展的“人力活水”。
(二)锻造高端人才“先锋队”。聚焦生态旅游、新型材料、xx食品等重点产业链群和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建立“精准引才+分层培育”机制。全市培育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xx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xx人、省级中青年专家xx人、省“三五人才”一二层次xx人、重点领域拔尖人才xx人、省特支计划人才xx人次、市有突出贡献专家xx人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器”。把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发力,为各类人才提供丰富创业就业机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xx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xx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x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x个,公共实训基地x个;建成各类创业孵化载体xx家,在孵创业实体xx家;建立就业服务窗口xx个,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xx个,建设零工市场xx个、家门口就业驿站xx个。
(四)筑牢政策保障“防护网”。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狠下功夫,先后制定出台《xx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优秀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xx市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关于深化职称改革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各类人才扎根xx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二、破立并举激活力,引育留用显实效
(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发展活力。深刻认识体制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发展的关键作用,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下沉管理权限。坚决破除“一刀切”的传统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更加灵活高效新机制,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既有效减轻基层负担,又显著提升用人效率,推动事业单位灵活配置人力资源,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求。二是贯通职称通道。为解决一线专业技术骨干的职称晋升和待遇落实难题,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重点拓宽正高级职称晋升路径,解决102名高、中级人才职称晋升问题。同时,空出的1319个岗位资源全部用于聘任一线骨干并落实待遇,充分调动骨干人才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与稳定性。三是优化晋升机制。制定《xx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三级岗位管理办法》,优化岗位晋升机制,108名优秀专技人员成功晋升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进一步拓宽正高级职称晋升渠道,营造“凭能力、看业绩”的良性竞争氛围,激发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精神和进取动力。
(二)强化培养培训,全面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分类施策、按需培养,着力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劳务品牌助力技能升级。全市累计培育劳务品牌16个,实现创业就业32.31万人,占全市总劳动力的29.1%,2024年创劳务收入198亿元。“紫阳修脚师”“xx建工”入选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xx家政嫂、xx建工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荣获“全国最具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以“紫阳修脚师”为例,创新“党政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模式,累计培训修脚师超10万人次,实现就业超8万人次。xx籍人士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企业130余家,修脚店2.4万余家,品牌下修脚师达到15万人,其中带动xx籍劳动力创业就业超10万人。二是分级分类培训提升质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相结合,每年选派千名优秀人才赴高校和发达地区研修,组织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推动千名专家下沉基层服务。“十四五”以来,累计选派5084名专技人才外出研修培训、4488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培训专技人才5.17万人次;苏陕协作双向交流专技人才1186人。三是深度融合培养紧缺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编制《xx市八条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确定161类岗位需求2369人。印发《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实施方案》,系统构建产业工人培养体系。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引导xx高校毕业生留安发展,2025届毕业生留安就业创业达1663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三)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坚持硬支撑与软环境并重,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一是完善薪酬体系。出台《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意见(试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创新灵活分配方式,健全特殊人才薪酬制度。同步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规范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优化分配格局,推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升级服务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兑现就业补助资金13.24亿元,惠及劳动者46.15万人次。深入实施县以下职员等级晋升制度,累计晋升3739人,有效破解基层管理岗位“天花板”问题,激发基层人才活力。三是深化产才融合。依托新社区工厂等产业平台聚才育才,为农村劳动力和返乡人才提供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家门口就业”模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上岗,依托“归雁经济”吸引返乡人才创业,形成“培训—就业—增收”闭环。xx市发展“归雁经济”入选全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创新案例,xx市成功申报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名单。
三、向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345.html